徐州府的领导班子成员任钤辖去世,苏轼除了主持其后事外,还写了一篇祭文。
德清县主簙郭用孚,字仲元,建安人,事母至孝,也来徐州求学于苏轼。
近日,有人从江浙一带归来,对那边的情况比较了解,说要不是苏颂苏大人的治理有方,这几年的饥馑,不知有多少浙人被饿死。
这件事令苏轼听到后无比的敬仰,于是致简家族世交的苏颂问候一下。
这一年,那位著有《春渚纪闻》的何薳出生。
何薳,字子远,一作子楚,浦城(今属福建)人,自号韩青老农,其父去非,曾由于苏轼的荐举而得官。
为什么要提这个人呢?
此人所著《春渚纪闻》虽只是记述仙道异事、民间奇闻,宣扬人生寿夭、官位爵禄乃前知前定的谶语、经文、梦境、道术,多属荒诞无稽之谈。
但从中可以了解宋时士大夫的迷信观念及民间习俗。
特别是卷六的《东坡事实》,所引诗、文,往往是苏轼诗文集中所没有的,多为后来的辑佚者所采纳。
正是有了他的存在,苏轼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事迹和诗词才得以流传下来。
宋时,关于玉石真假的话题就已存在。
在徐州府衙里,有一位名叫贾祐的将军自称最懂玉石。
有一次,他告诉苏轼,当今世上的真玉石少之又少。
别看有的玉石用钢铁都刻不动,必须用金刚砂打磨才能成型,世人就以为这就是真玉了。
其实不然,这还仅是一些上好的珉石,那些必须用定州磁的棱角也划不动的,才是真玉。
苏轼也被这一说法弄得模棱两可,只得去问问专业的老玉工,老玉工对此也表示闻所未闻。
苏轼的小舅子、王缄王秀才自蜀中来徐州,现在又将返回,“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苏轼忍不住作了一首《临江仙》相送: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
,这“十载”
苏轼没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
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在”
,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外任,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在一起,“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 送走了王秀才,王安国(字平甫)同志又去世了。
王安国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
诗工于用事,对偶亲切。
其天才逸发,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