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 • 三(第2页)

一片欢呼

正因为这欢乐的闪电犹如晴天霹雳,所以它燃起了熊熊烈火。

在8月的最初几天,旧大陆和新大陆几乎在同一个小时获悉这一事业成功的消息;它所产生的反响是难以形容的。

在英国,平时十分谨慎的《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还从未发生过这种以无可比拟的方式大大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的事件。”

市中心洋溢着一片欢乐的气氛。

但是,英国的这种自豪的喜悦和美国的狂热的欢呼相比,就不免显得矜持和含蓄。

在美国,消息刚刚传到那里,就陷入狂热的欢呼之中。

商店的营业随即停顿,大街小巷挤满人群,他们在打听、喧哗、谈论。

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夜之间成了国家的英雄,把他同富兰克林和哥伦布相提并论。

纽约全城以及随它之后上百座其他城市在震撼、在吼叫,人们盼望着要一睹这位人物的风采,是他“通过自己的决断果敢使年轻的美洲和古老的世界结成了良缘”

不过,此时的热情还没有达到最高潮,因为眼下传来的无非只是一个简单扼要的消息:电缆已经铺好。

这一根电缆果真能通话吗?这件事真的算是成功了吗?于是出现了令人激动的场面:全城的人、全国的人都在等待和悉心倾听从大洋彼岸传来的第一句话——只要一句话。

他们知道,英国女王将率先发来贺电,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她的贺电,心情越来越焦急。

然而,日子还是一天一天地过去,因为从纽约通往纽芬兰的电缆恰恰在此时不幸地发生了意外故障,一直到8月16日晚上,维多利亚女王的贺电才传到纽约。

维多利亚(alexandravictoria,1819—1901),英国女王,1837年继其叔叔威廉四世登基,在位六十余年。

这条盼望已久的消息到得太晚了,以致报纸无法进行正式报道,消息只能直接发到各电报局和各编辑部,顷刻之间,人潮如涌。

报童们不得不费劲地从喧闹的人群中挤过去,撕破了衣服,擦破了皮肤。

贺电在剧场、在餐厅宣读开了。

有成千上万的人还不能理解电报怎么会比那艘最快的船早到好几天,他们纷纷拥到布鲁克林的港口,去迎接那艘在和平时期取得胜利的英雄船“尼亚加拉”

号。

第二天,即8月17日,报纸用特大号字的醒目标题欢呼这次胜利:“电缆传送成功”

、“人人欣喜若狂”

、“全城轰动”

、“普天同庆的时刻”

这确是史无前例的胜利,因为自从地球上开始有种种思想以来,还从未有过这种情况:一个想法能在同一时间内以自己同样的速度飞越过大洋。

为了宣告美国总统已向英国女王回电,礼炮鸣了100响。

现在再也没有人敢怀疑了;到了晚上,纽约和其他所有的城市都被万盏灯火和火炬照得通明,每扇窗户都是亮的。

此时此刻,即便是市政大厅的屋顶着了火,也几乎不能妨碍他们的欢乐,因为第二天又有新的庆祝活动。

“尼亚加拉”

号到达了,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这位伟大的英雄出现了!

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剩下的电缆被拖着穿过城市,全体船员受到了款待。

现在,从太平洋到墨西哥湾的每一座城市,每天每日都在重复着这种欢庆的情景,好像美洲在第二次庆祝它被发现的节日。

布鲁克林(brooklyn),滨海城市,在今美国纽约州长岛西部。

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詹姆斯·布坎南(jasbuchanan,1791—1868),民主党人,1857至1861年任美国第15届总统。

热门小说推荐
当我穿成那些被渣的巨佬后[快穿]

当我穿成那些被渣的巨佬后[快穿]

和编编商量,本文于2019年10月26日周六入v,感谢大家的陪伴,也请以后继续支持,么么哒。陆珩第二部,第一部路指专栏反逆袭法则快穿作为法修第一人,陆珩是在修真界横行千年而无人敢惹的活祖宗。可当他来到小世界...

我在末世有辆房车

我在末世有辆房车

在末世拥有一辆无限能源的房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你可以组建一只全世界最顶尖的生存团队,在保证食物充足的前提下,每天躺躺咸鱼,杀杀丧尸,有空的话就顺便拯救一下世界。这样就很舒服了...

卜筑

卜筑

人到中年万事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相寻死路。...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