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五十章 苏轼兄弟的颍州之别(第3页)

,只有“惜此须臾景”

这次离别的场景在苏轼看来尤为“酸冷”

,他在诗中说弟弟苏辙的秉性最像他们的父亲,表面木讷且刚静,沉默寡言的程度达到了《周易》中的标准“吉人之辞寡”

不过,这两首诗后来也有一段小插曲。

其中有一句,“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说的是苏辙在制置条例司充任检祥文字时,因为与新法不合,向朝廷乞求罢任。

后来的《乌台诗案》爆发,有反对者指出苏轼在这里是感叹自己的弟弟离开朝廷之勇决,另外还有讥讽新法不便之嫌。

这是后话。

闲话少叙。

话说苏轼一行乘舟沿颍河南下,一路顺风顺水,十月初二就到达涡口(涡河注入淮河的地方,位于安徽省怀远县东北)的五里所,因遇到大风天气,只得在原地留宿。

待到天晴,苏轼的船只已出颍口(颍水与淮河的交汇处),隐约可看见寿州的淮山了。

在这烟雨濛濛的天气里,三十六岁的苏轼乘坐的赴杭州任的船只,已快要到寿州的地界了。

二十三年后,还是这样一个烟雨凄濛的天气里,苏轼被南迁到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时,面对这一相同的场景,还发了一通的感慨,“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到了寿州,寿州的地方官李定李少卿在城东的龙潭湖畔,设宴饯行了苏轼一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李定与那位少学于王安石的李定只是同名同姓,但那位在后来曾数度诬陷苏轼的李定(字资深),是扬州人,而身处寿州的李定却是山东济南人。

在寿州有淝水,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

它分为二支:一支向西北流者,经二百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另一支向东南流者,最终注入了巢湖,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的淝水也是指它。

而那支向西北流的支流,流经寿春外郭东南隅的阿之榭时,在其东侧水汇成潭。

不管三春九夏,湖中时常有红艳荷花覆盖着湖面,煞是好看,此湖在当地谓之东台湖,李定设宴安排苏轼的地方就在这里。

出了寿春,沿淮河一路向东,不日即到达濠州(今安徽凤阳县)。

凤阳县的建置,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原来初名钟离县。

元朝末期,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奔回老家濠州,改濠州为临濠府。

明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朱元璋又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赐府名“凤阳”

,一直沿用至今。

在濠州,苏轼先后游览了涂山、彭祖庙、逍遥台、观鱼台、虞姬墓、四望亭、浮山洞等濠州的七处名胜,还分别作了诗。

耕文轩主人注意到,七首诗所用的韵均为平声韵,人在心平气和之际,作诗多用平声韵,这说明苏轼在当时的境况里心情还是较为愉悦的。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