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何必动怒,撤军又有何妨?”
司马勋道:“我本宗室皇亲,仗着是太后旧臣,本指望灭了秦国,班师请功,求太后授我王位,如今竟是前功尽弃。”
梁惮道:“王位乃是虚号,到是此番桓温撤兵,无功而返,必然落下口实,将军何不趁机参劾一本,就说桓温贪生怕死,畏敌不前,如此一来,便可彰显司马将军忠良之心。”
司马勋摸着自己的胡子一想,拍了一下大腿说道:“就依此计,我密奏一本,把桓温骂个体无完肤,太后必然信任于我。”
司马勋便与梁惮密议一番,拟下密奏,送往京师,参劾桓温之罪。
东晋永和十年,前秦皇始四年,公元354年六月末,已经兵临长安近在咫尺的桓温,以粮草不足为由,下令撤兵,放弃了灭亡前秦的绝好战机。
真可谓:
功高盖世反是伤,自古难做是忠良。
兔死狗烹为前鉴,苦吟鸟尽良弓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桓温撤兵,在关中沿途迁走忠于大晋朝的百姓,足有三千余户,南北朝之初,战乱频繁,人口是战争资源。
桓温可走,但百姓不可失,迁走百姓的消息飞报长安城中。
天王苻健刚从西岐回到皇宫,太子苻苌、军师吕婆楼便一起匆匆而至。
太子苻苌道:“启禀父王,今已探得,桓温撤兵。”
苻健道:“此番交战,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孤王又病卧床榻,让他去吧。”
太子苻苌道:“万万不可,听说桓温在灞水两岸,迁走晋朝遗民多达三千余户,足有两万余众,子民被掠,今后关西何以养生?”
“以太子之见,有何良策?”
苻苌道:“儿臣之见,迁徙百姓,行军迟缓,难以撤。
儿臣愿率铁骑一万,背后袭之,以报先前桓冲一箭之仇。”
“好!”
苻健道:“皇儿果有魄力,大丈夫在世,当如此也!”
“儿臣这就点兵。”
太子苻苌转身而去,快步出殿。
军师吕婆楼作揖道:“圣人云:穷寇莫追。
太子复仇心切,只恐孤军深入,中了晋军诡计。”
苻健道:“他是孤王的太子,前番失利,有失威望,继承皇位者,岂能是败军之将?孤王养育他多年,理当以胜仗终结,将来也好继承天王之位。”
太子苻苌率兵出长安,一路追击晋军。
晋军北伐之时,是由水路而来,返程之时,迁移三千户关西百姓,一起南去。
三千户足有两万余口,船只只得运送粮草緇重,大队人马携百姓仍走6路。
此时已是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步履艰难,一路扶老携幼,步伐也只得减缓。
真见得:
萧萧风动走丹江,车转马鸣如雁行。
携众行军皆苦厄,征程迟缓往他乡。
崇祯元年,陕西大旱崇祯二年,陕西大旱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陕西大旱…有完没完?还真没完。要知道这场大旱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五百年?孙悟空都从五指山下出来西游了,顽石已长满青苔,沧海都变成桑田了,这么绝的事情咋就让明末陕西百姓给遇上了。灾荒时间长了,地主也没余粮,皇帝也没闲钱,不征税紫禁城就得关门。啥也不说了,该征税的还得征,陕西也不能例外。奶奶的,都这样了还要收税,让人活不?陕西百姓经过一番深入的思想斗争,联系一下当下国内的基本形势并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广大民众决定起义,理想远大的当起义军,理想一般的当土匪。好了,大环境就这样,提起刀开始干活吧!小说交流群号456361091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明末匪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预收文六零年代先婚后爱原来我是偏执大佬的白月光当玄学大佬穿成豪门假千金戳专栏求收藏下面是本文文案偏执糙汉vs软甜娇娘在村里穷的叮当响的肖卫国,突然从外面带回来一个比村花还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