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主任激动的拍了一下桌子“咱们两个想到一块去了,我也觉得可以编点不同图案的席子。”
以前没想到,都是一个颜色的炕席。
可是现在夏菊花能编出新花样来,当然是花样越多越好。
“你要是真能编出带福字的席,那供销社再订二百张,还是两块钱一张,咋样”
“行,太谢谢你了主任,你这是帮我们生产队的妇女们提高地位呢。”
夏菊花高兴的快止不住笑了,一个劲的感谢主任多编席就能多挣工分,妇女们的工分多了,在家里说话也硬气些,夏菊花说的并不夸大。
主任连连摆手“别谢我,咋是我帮你的忙呢,应该是你帮了我。”
接着主任就告诉夏菊花,上一次她编的那张席,他已经带给县供销社主任过了,人家一张口就要几百张,是他说平安庄的妇女编不出那么多,公社也得留下点儿卖给自己的社员,县供销社才同意给公社留五十张的。
“所以夏队长,你可让我在县供销社露脸了。
主任已经说了,今年供销系统的先进个人,算我一个呢。
到时我还得感谢你,你可别跟我客气呀。”
夏菊花没想到自己编的席,不光公社供销社喜欢,县供销社也同样喜欢。
不过她想到了一个问题,有些忐忑的问“主任,在席上编字虽然是我头一个想到的,可是老编席的多几次,自己就能琢磨出来。
到时候”
别人也跟着编,供销社还会按现在的价格收平安庄的席吗
夏菊花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谁也没规定供销社只收他平安庄生产队编的席。
她有理由怀疑,如果别的生产队编出同样的席,却只要没字席子的钱,供销社会收别人的。
不想主任直接给夏菊花吃了一颗定心丸“别担心,那些老编席的就算是学会了,也就是自己编上一张两张的,最多教会自己家里人。
他们一次才能编多少我们供销社向县供销交任务,哪次也得百十张几百张的交,当然要一次性收齐。”
不可能一张两张的零收。
他敢给夏菊花打这个包票,不是跟其他大队或生产队的关系不好,而是说的实话就算夏菊花再编不出新花样,平安庄仍能一次出二百张带字的席,这是其他大队或生产队没有的优势。
因为别的生产队会编席的人,没一个能象夏菊花一样,一点儿不藏私的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别人。
至于供销社优先收平安庄生产队的席,别的大队生产队会不会有意见,主任也不当一回事他又没说不收没有花样的光席,只不过价钱没有带字的高罢了。
他夏菊花的模样,以后应该不止一个新花样,干啥不先跟她定死了。
夏菊花很是承情的感谢道“主任对我们生产队的生产太支持了,回去我一定让我们会计给咱们供销社写份表扬信。”
上辈子夏菊花听说过,这时候公职人员收到表扬信,尤其是基层群众自发写的表扬信,那是要大张旗鼓宣传的,所以她就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如果主任表现出不屑,下回不写,送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行了。
主任脸上已经笑出了一朵花“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儿,哪儿值得你们特意写表扬信呢”
再迟钝的人也能出主任的欢喜,积极学习察言观色的夏菊花当然的明明白白,心里想着送表扬信的时候,可以把声势搞的大一点儿。
重新来到王彩霞柜台前,夏菊花还在想着怎么热热闹闹的给主任送表扬信的事儿,所以一开始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孙红梅拿了刘志双的钱”
王彩霞替夏菊花叹了一口气“那天他们两个就在公社院门前吵起来的,吵了好一会儿呢,大家都听到了。
你也别上火,我听着那个孙红梅不是什么好东西,钱没了就没了,你儿子能跟她离婚往后不受拖累,就比啥都强。”
不这么想能怎么样夏菊花心里一遍遍劝自己财去人安乐,还是心疼得滴血。
刘志全有多少钱她心里清楚的很,那么多钱就让孙红梅不声不响拿走了,夏菊花对孙红梅最后一丝同为女人的同情也消失的一干二净。
以为自己手里有点儿钱,就能过上好日子了有孙家两口子在,夏菊花并不好孙红梅以后的生活能做出为了昧下刘四壮钱,就把外甥外甥女推给红小队的事儿,孙家两口子能放任孙红梅自己拿着钱才怪呢。
王彩凤见夏菊花一脸失落,同情的又安慰了她几句,恰好有人来买东西,王彩凤便让夏菊花自己有什么要买的,自己应付起顾客来。
有了上一次买“处理品”
的经验,来前夏菊花身上带了些钱,所以在供销社里转悠的很有底气。
可能是快过年了,柜台上摆的商品比平时多了一些,可是又要粮票又要工业票的,本来有些底气的夏菊花,发现自己还是一样也买不下来。
大明崇祯十四年,小冰河时代已到最严峻的时期,京师鼠疫风暴已在酝酿,洛阳已经失守皇帝还在为辽东局势忧心,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陈烨,一名幸运的时空交易店员,匹配到了崇祯。崇祯买粮食,买电台,买仙人指导。卖黄金,卖矿产,卖大明能卖的。朕要这天下,日光照耀之处,皆为明土。朕要在仙人的指引,以及完善的知识体系下,建立,富有大明特色的新大明陈烨别问了,这永乐大典,古方秘籍,万国已灭绝动物保护园真是地里长出来的。(书友群954975531)...
她是共认的小吃货,穿越到异世,被凶残的禽兽男拖进山洞,神马一夜七次弱爆了人家是一夜只一次,但一次一整夜一直到她肚子里被强行塞进一个蛋宝宝强大腹黑,带着妈咪全世界的找美食。结果发现禽兽爹地遗...
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头十年的皖淮小城淮南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田家庵区老北头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的人生悲喜剧。新中国成立后,老何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携家带口从扬州江都移居安徽,在淮河边上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