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修行人先大死一番再大活,是这个意思,先修无分别智。
好,看第三段问答事宜: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下,在唯识的观法跟天台宗有所不同:天台宗的观法是一心三观,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利根人。
我们不要说我们是利根人,我们说我们是钝根人;唯识学是认为刚开始是先从假入空,然后再从空出假,它是两个次第。
所以唯识学是认为先破徧计执,证得圆成的空性以后,这个时候才观依他起,才从空出假观缘起法。
为什么要这样子?蕅益大师回答说:
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
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我们刚开始不破徧计执,直接用妄想修空观,我们就捏造一个空的影像出来,然后就住在空里面不动,这个地方叫二取空,就是你不破执直接就入空。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一个善知识,禅师就问善知识说,坏劫到的时候,大火把这个世界都烧掉了,佛陀在《楞严经》上说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坏不坏呢?这个时候善知识说“坏”
,禅师就不服气了,《楞严经》说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你怎么说大火会把常住真心烧坏?善知识说,我说的坏,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
就是你读经典以后,你自己捏造一个影像,这叫常住真心,这个刚好是生灭法,是心中的影像。
所以佛法的真理一定要先断惑才证真。
你一定是先破执才立,你不能马上建立一个法,不可以,要先破才立。
你看我们经典上对心识的修行,我们把大小乘的经典都汇归起来,对心识的态度只有两个态度:
第一个、否定法门:就是告诉你,心是罪源,是罪业的根源,“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
刚开始我们对心是诃责的,是否定的法门。
第二个、肯定法门:有些经典里面,佛陀处处赞叹心识,说“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你这念心跟诸佛具足无量的功德,这个是没有差别。
这样初学者就矛盾了,我对心到底是应该诃责它、还是肯定它?这是一个次第的问题。
你刚开始先破——彻底的否定,等到这个妄想被你破坏以后,你才能够直下承当,再重新肯定。
所以刚开始从假入空破执,然后再从空出假,再肯定你这念心有无量的妙用,依体启用,修六度万行,这个地方是说这个意思。
假设你不照这个次第,你一切时就是观一个空现前,那么你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
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第一个,你不破戒律也不诽谤善法,那么你就是有福报力了,生到无色界天去了。
因为你一定要观空的嘛,这个空是你心中的空,不是佛法的真理的空,这就是到无色界天去了。
第二个你因为空相破戒、破见、诽谤善法、诽谤戒律,就直堕阿鼻地狱,因为你错认消息,所以佛陀说空要先破执。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都要使令众生,刚开始强观无性,知道无性,知道如梦如幻,悟入二空的真理才能够依体起用。
所以整个修行的次第都是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现在把这个偈颂消释一下。
三性的安立,我们先看第二段,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叶蓁与灵主交易,穿到三千世界,通过完成任务获取灵愿来兑换物品。不过,这些身份怎么都那么惨。被挖肾,被替身,被换亲算了,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再惨也得迎上去...
谢依晴做梦也没想到,她刚买了一大袋零食,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就一不留神被撞进了古代。小小的姑娘,有一点点可爱,有一点点甜,有一点点迷糊,还有一点点暴力倾向还好,家里爷爷奶奶慈祥,爹娘宠溺,...
四九城大杂院,孩子老婆热炕头。大锅菜小锅台,煎炒烹炸煮炖焖。何雨穿越成为了何雨柱,从一个工厂食堂的厨子,成为四九城的厨神。与老婆文丽,风风雨雨走过五十年的四季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