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同意,心脏停止了,它只是色身的败坏。
佛法认为判定死亡最重要的判定就是温度——寿煖识。
一个人没有温度,就一定没有寿命也就没有了第八识,第八识只要一离开,这个人身体马上冰冷,这个地方就是说寿煖识这三个是互相摄持的。
第十个、染净心
染净心就是说凡夫跟圣人的差别并不是在于这个业力,说你造了很多的善业,你用三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佛陀,虽然你造那么大的善业,你还是个凡夫,阿罗汉可能什么善业都没有造,但是他是一个圣人。
所以:
凡夫跟圣人不能以造业来判定,要以染净的心。
凡圣的差别在于——他的心识有杂染,所以是凡夫,这个人的心识清净,所以他是圣人。
那么假设没有第八识的时候,这个地方会有严重的问题。
就是说没有第八识来持种来保存功能。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当然有时候起恶念,我们开始忏悔、对治,但是有时候我们到佛堂去的时候,修止、修观,内心也是一片寂静的,有时候跟止观相应的时候,内心也能够跟止观的法相应而进入到一种清净的境界。
你内心在一天当中偶尔也会生起清净心,但是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
染净心——圣人跟凡夫的染净是约着第八识的功能,而不是约现行。
就说你偶尔生起一个善心,但是你第八识的种子当中,杂染的功能没有破坏,你还是个凡夫。
假设不安立第八识完全用第六意识,凡夫跟圣人就没办法判断。
你今天可能是一个圣人,明天变成凡夫,所以一定要有第八识的功能,才能够安立凡圣的差别。
这十个只要你能够接受其中一个观念,你就能够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不必十个都全部认识了。
这个是大乘的论师根据教理,从理论上的推度而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以下我们根据圣言量,从佛陀在经典上的开示的法语,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
这当中《成唯识论》提出了三段的经文,
一、《大乘阿毗达摩经》: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段佛陀在《大乘阿毗达摩经》上曾经说过,无始劫来我们凡夫在无始流转当中有一个界,这个界就是种子,可能造了很多的善种子、恶种子。
一切法是指现行的果报,我们在三界当中也曾经有很多很多的果报,我们也做过转轮圣王,也做过蚂蚁,也做过种种的各式各样的果报都做过,那么这无量无边的种子跟现行的果报一定有一个依止处,因为有依止处的关系,把种子保存下来,所以才有三界的流转跟涅盘的成就。
如果说我们的心识没有保存的功能,只有造业的功能,造完业这个业就丢掉了,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三界流转,也不可能有阿罗汉的出现,因为阿罗汉也不是一生完成,他要今生修行,来生再修行,第三生再修行,要三生的出家,起码要三生才证得阿罗汉果。
如果没有第八识保存的话,你死了以后,你的功能又归零,来生又归零,就不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不可能有阿罗汉果出现。
换句话说,有三界的流转,有涅槃的成就,一定有一个保存的心识,那么点点滴滴的累积才有人到三恶道去,你说一个人到地狱去,这也不容易的,他也要造很多罪业才到地狱去,一个人要升到天上,他也要造很多的善业,乃至一个人要成就阿罗汉,他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如果我们死亡以后,每一个生命都重新开始,那很多业都不能成就,就没有所谓的诸趣跟涅槃的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依止处,当然佛陀没有讲出它的名相,但是从义理上应该知道除了造业以外有一个依止处,那么这依止处只好说是第八识。
二、《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前面一段的经文,佛陀没有说明心识的名称,这个地方就详细说明这个心识,说是阿陀那识,阿陀那翻成中文叫执持。
我们的心识,除了造业以外,还有一个保存的功能,那么这个保存的心识是非常非常的深,也非常的微细。
这个心识当中,它里面的种子是刹那刹那生灭,就像急的水流,阿陀那识我对凡夫,这个于指的是二乘,于诸法实相有所愚痴。
我对凡夫跟二乘不加以开演,为什么?因为“恐彼分别执为我”
。
你跟他讲第八识的,他把第八识当作我,反而产生障碍了,这就是佛陀不讲第八识的主要原因——这个人善根不够,讲了以后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变成障碍。
三、《入楞伽经》: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叶秋穿越到了大荒世界,获得万倍返还系统。传授或赠送徒弟一样东西,就可以获得高倍暴击返还。叮,你送给弟子一颗洗髓丹,触发千倍暴击,获得一枚神髓丹。叮,你向弟子传了十年功力,触发百倍暴击,获得千年功力。叮,你赐给弟子极品宝器紫霞剑,触发万倍暴击,获得仙剑云霄一把。众弟子师尊实在太大方了,对弟子从来不藏私,什么都送。...
自由只是种幻想它不存在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某归宅部部长不讲规矩随心所欲于是成了别人眼里的何必在意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谢依晴做梦也没想到,她刚买了一大袋零食,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就一不留神被撞进了古代。小小的姑娘,有一点点可爱,有一点点甜,有一点点迷糊,还有一点点暴力倾向还好,家里爷爷奶奶慈祥,爹娘宠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