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时间是最欢愉的时间,兄弟和睦,夫妻和顺。
父亲更是因为有母亲支持,重新提笔,写了不少诗,名气更大,后来破格为官,只是父亲着实不是为官的料,最终归家。
其实这也没什么,只是从叔父迎娶了婶母开始就变了。
婶母那个人爱贪便宜,看着母亲嫁妆丰厚,总想着占点过来。
之前也算是疼爱魏伊人的叔父,时间久了也看大房不顺眼,常暗搓搓的笑话魏伊人。
不过母亲那人也是个有主意的,婶子根本就不是母亲的对手。
只是,老天爷大约是看不惯下头的人过的舒坦,小弟染了天花倒下,母亲也跟着去了。
父亲受不住打击,一蹶不振,从前惯爱与人切磋斗文之人,却是不再出大门。
将自己关在屋里,写了一叠又一叠的诗词。
只是因为不问世,那个被人誉为才情不输太白的魏家大郎,渐渐的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沉寂。
后来,父亲也去了。
按照习俗,家中若是无子撑门面,是该由侄子继承家业的。
可是,魏家的家业都是魏伊人母亲的嫁妆,魏伊人凭什么给二房那边?
为此,两边闹的很不愉快。
不过,念着父亲热孝,叔父那边终是有所收敛。
等着孝期一过,叔父那边就开始拿孝道习俗压人,魏伊人原想着寻个赘婿,她们不是都说家里必须就男人,那自己找一个男人便是。
恰在这个时候,侯府来了。
侯爷说他年轻时候就与父亲是好友,突然梦见父亲,说是可以做儿女亲家,着人一查果真有一个孤女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