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1章 深度剖析长恨歌 白居易的爱情悲歌与历史沉思(第6页)

《长恨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创作。

此诗不仅是一段爱情的悲歌,更是对唐朝由盛转衰历史的深刻反思。

三、赏析分享:

1爱情描绘的细腻:“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诗人以细腻如丝、生动如画的笔触,将杨贵妃的绝世容颜和妩媚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回眸一笑的瞬间,仿佛时间都为之停滞,六宫粉黛在其光芒下黯然失色。

而华清池中的赐浴场景,温泉水滑润泽着凝脂般的肌肤,不仅描绘出了杨贵妃的美丽,更烘托出了唐明皇对她的极度宠爱,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这倾国倾城的佳人风采,沉醉于那浪漫而又奢华的爱情氛围之中。

2宫廷生活的奢华:“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诗人以雄浑而又华丽的词句,勾勒出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享乐。

骊山华清宫高耸入云,宛如仙境,仙乐飘飘,弥漫四方。

那轻歌曼舞伴着丝竹之声,令人心醉神迷。

君王终日沉醉于其中,观赏不够,凸显出了宫廷生活的极度奢靡,也为后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3历史转折的悲壮:“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叛乱的战鼓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瞬间打破了宫廷的宁静与繁华。

那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也在战鼓声中戛然而止,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终结。

九重城阙顿时被烟尘所笼罩,千军万马护着君王仓惶向西南逃奔,展现出了历史的急剧转折和局势的动荡不安,充满了悲壮与苍凉之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战火纷飞、风云突变的历史时刻。

4人物命运的悲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在六军哗变的无奈之下,美丽的杨贵妃被迫在马前香消玉殒,其悲惨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首饰散落一地无人收拾的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无尽的悲剧色彩,让人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也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5相思之情的深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唐明皇在逃亡途中,面对蜀地的青山绿水,心中却只有对杨贵妃的深深思念。

在行宫中看到的月亮也是伤心的颜色,在雨夜听到的铃声更是令人断肠。

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唐明皇的相思之情渲染得无比深沉和痛苦,让读者感同身受,体会到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失去爱人的无尽哀伤。

6仙境想象的奇幻:“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