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还是斗大一个,三页纸加起来也就千余。
第一部分依旧"
借鉴"
史同假期成果:《名人宫刑知多少》。
因为被方老师批评过"
剽窃"
,看得出做了十分辛苦的压缩改写。
大意:宫刑最初主要为惩罚不正当男女关系,后来成为重罪刑罚的一种。
但汉孝武帝之前,宫刑主要用于地位低的罪人。
以宫刑代替某些死刑,猜测是为了保存劳动力的需要。
汉孝武帝之后,宫刑主要用于谋反大逆者的年幼子孙,至于后世发展成为收蓄宫奴的常规手段,已经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
刑"
。
而孝武帝一人,大臣受宫刑见于正史的就有太史令司马子长、掖庭令张贺、乐府都尉李延年等。
《周礼》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纵观历史,除了汉孝武帝,没有哪个皇帝真正把宫刑用在朝廷官员和士大夫身上。
可见使用宫刑惩罚身边人,是这位皇帝的个人偏好。
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原创阐发:《司马子长之宫刑猜想》。
方思慎提笔批曰:"
标题语法不通。
"
大意:
孝武帝男女通吃,史书讲得明白。
对宫刑的偏好与喜欢男人在心理上是一回事。
前面提到被他宫了的三个有名臣子中,掖庭令张贺曾经得到太子宠幸,太子遭人诬陷最终自杀,张贺受牵连被宫。
张贺后来找到太子遗腹子,抚养他长大成人,由此可知他被宫时很年轻,跟太子多半有些暧昧关系,所以孝武帝不杀他,偏用宫刑惩罚他,好比婆婆讨厌儿媳妇。
乐府都尉李延年因为犯罪受了宫刑,干脆进宫做太监,后来连同妹妹李夫人一起给皇帝唱歌跳舞,陪皇帝睡觉,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爱好男色与宫刑之间的紧密联系。
根据年表,孝武帝比司马子长大十一岁,孝武帝三十四岁时,司马二十三岁,开始当郎中,也就是皇帝的侍卫官。
从此一直跟在皇帝身边东奔西跑,皇帝出门都带着他。
三十八岁接替他爹当太史令,这是个给皇帝算命的重要位子,从史书看,改历法、祭祀这些头等大事,皇帝都听他的。
直到四十七岁因为替李陵说话被判死刑,罪名是"
沮贰师"
,意思是污蔑贰师将军李广利。
李广利谁啊?李延年他哥啊!
在皇帝眼里,明显就是旧宠找茬攻击新宠啊!
司马自己说因为没钱赎身所以用宫刑顶替死刑,凭他的位子,再加上跟皇帝的老关系,拿不出钱来,谁信啊?摆明了皇帝不许他赎身,到底余情未了,舍不得叫他死,干脆一宫了之。
要不怎么转年就升了中书令,被皇帝明目张胆搁在后宫,反而更加宠爱呢?正所谓帝王心海底针,恨之欲其死,爱之欲其生,但愿同年同月死,不愿同年同月生——所以最后孝武帝与司马子长果然同一年死了。
由此可见,宫刑挽回了帝王的心,宫刑焕发了人生第二春……
(以上内容忽略病句错字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