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朱棣一行人收拾行装,离开应天。
在走之前,朱高炽还是将猎场的事告诉了朱棣,但朱棣说他们不能在应天久待,而且听起来那猎场后台不小,要拔掉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所以只能由别人来办。
于是朱高炽看着朱棣写了两封信分别交给下人,让他们送去蜀王府和宁王府,将这件事交给了两个自己信任的皇弟去办。
朱高炽不解,朱棣解释道:“目前分封在外的有九个年长的王爷,蜀王和宁王目前还没有前往封地就藩,仍然留在京中。
而留京的诸位王爷当中,蜀王和宁王最得你皇爷爷喜爱,权利较大,由他们来处理此事,最合适不过。”
“那只交代一人去办不就行了?”
难道那猎场的后台大到需要两个王爷联手才动得了?
朱棣摇摇头:“你不了解这你这两位皇叔。
蜀王心地纯善,但生性淡泊,不爱管这些闲事;宁王有侠义之心,但他年轻气盛,行事冲动,要他独自去办这件事儿,估计会越搞越遭。
这事儿本王交给他们任何一人都不放心,但若是能将他们的性格综合一下,应该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朱高炽听得直点头,若不是在京时间实在太短,他还真是想要见见这两位性格迥异的皇叔。
“可父王怎么知道两位皇叔一定会合作呢?”
朱棣神秘一笑:“宁王会有办法的。”
朱高炽见他这么胸有成竹,也不再多问,总之能够解决那座猎场就好,至于他们用什么方法那并不重要。
而且听朱棣的分析,那两位皇叔定是会处理得很好的。
只是想到猎场,脑海中竟无端的出现了一个驰骋在马场之上,挥舞套杆,轻而易举驯服烈马的俊挺身影。
沐昂……希望日后有缘再见。
======================================================================
同年九月,一直迟迟未决的朱元璋终于宣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并下诏书诏告天下。
诏书的内容很冗长也很复杂,但总结一点中心思想就是日后朱允炆便是大明的皇帝,黎民百姓文武百官各路藩王都要恪守本分,方能天下太平。
诏书是给天下人看的,但实际上不关天下人的事,大明江山谁做皇帝其实老百姓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皇帝能不能让他们安居乐业。
而朱元璋其实主要是给藩王们看的,意思是,不管你们怎么不服气,朱允炆就是以后的皇帝,你们虽然是叔叔,但君臣有别,你们依然要恪守本分,不要越矩。
如果有犯上作乱的,天下人的眼睛在看着,你们要是动别的心思,引发战火,让黎民不得安乐,百姓也是不会同意的。
远在北平的朱棣自然也看到了那诏书,不过他的反映仅是一微笑一摇头。
与他在屋内谈话的道衍抬头问道:“王爷现在有何打算?”
朱棣淡淡甩出一句:“一动不如一静。”
能有何打算?早就已经知道这个结果了,现在父皇只是将这个公告天下而已,现在要行动还为时过早,更何况……哪天晚上允炆的话……
道衍闻言点点头:“王爷高明。”
“不是本王高明,而是本王知道,有人比本王更着急。
先生就等着看戏好了。”
朱棣高深莫测的看他一眼,端起桌上的茶杯抚开茶面将杯子送到唇边,“好香啊,先生送来的茶叶果然不同凡响。”
一听朱棣夸他带来的茶好,道衍又开始不正经了:“那当然了,这可是寺内后院那颗千年茶树采下来的开春第一片嫩芽儿,就只二斤,就给王爷匀了半斤过来,王爷慢点儿喝,喝完可就没了。”
朱棣不听倒好,一听直接仰头大大灌了两口,看得道衍直心疼。
大明是如何到了中年却突然又高又硬的?后人只能归功于那对堂兄弟以及那个终其一生都拧巴的首辅杨廷和。正德十六年农历三月十四,会试高中的贡生们已苦苦等了殿试一年,养望十年重回翰林院的严嵩年过而立,平定叛乱的王阳明该怎么论功行赏还在争执不休。安陆王府中的朱厚熜举头望明月厚照我堂兄,差不多是这时候驾崩的吧?明月那一头,杨廷和断然决定兴献王之子是不二之选!建成刚满百年的紫禁城,就此迎来一个新的主人,而杨廷和总在这里被他挑的皇帝气哭。...
乡镇女企业家一朝穿越,成了青山村农家小。前世爹不疼娘不爱,亲手积攒的家产被无情剥夺。今生家虽穷,但亲人环绕。小随遇而安,带领一家子努力奋斗建设心中的世外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