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春晗把人都赶开,把捞火棍伸进去,把下面都拨空,用纸板轻轻扇了两下,火苗就蹿了起来。
只是锅里的米已经有些夹生了,边春晗索性多倒了几碗水进去,半盖着锅盖用大火一直猛煮,又叫几个弟弟帮忙摘了一大把豇豆,用刘芳娥已经切好的肥腊肉煎出油水翻炒了几分钟后,加水炖熟,就是夏日里一道非常受欢迎的菜。
好一会儿,几兄弟才坐在有些歪斜、三条腿都打了补丁的旧餐桌前,就着一道菜大口吃米刚熟还没有完全开花的白粥。
“今儿上午我被笑话了。”
边博吃了半碗稠粥忽而瘪了瘪嘴跟边春晗说。
边春晗把豇豆里的肥肉都挑出来,从小到大一个弟弟一块,听了忙问怎么回事。
却是老师提了问,他抢着举手要回答,老师点了他,边博从没说过普通话,张嘴就是方言。
边家兄弟去镇上小学插班时被考了几题,边博和边夏实上了二年级,边兀因着户口本上的年龄报大了两岁,又会的多,跟边秋茂一起报进了四年级,边峰在五年级,边长纪则已经是六年级了作业才格外的多。
彼时一九九三年,正是政府施行“九年义务教育”
的前一年!
边春晗想了想,“幺弟,别恼,咱们本来就不会说普通话,要不、要不从今儿开始,我们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就练着说这个。”
大家都称好,却我看看你你看看我,谁都不好意思先开口。
“哥,我、我给你背一首诗听……”
边兀把嘴里的吃食咽了下去,端端正正的坐着,用别扭的口音背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俺孩儿……”
“哥,你得练普通话。”
边兀提醒道。
边春晗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仿着语文老师的口音,“俺孩儿……”
“六哥,不是哩,普通话里都说‘我’,不说‘俺’和‘咱’的。”
边博岁数小些,反应最快,也操着生硬地半普通话半方言说了一句。
卢林村这边最开始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家散户根本没一个村子,不知多久以前涌来一批流民过来安了家,至于后来怎么又都姓了罗,就不大清楚了,但是方言里却夹杂了好几处特有的词,这个“俺”
是最典型的。
边家原本是不说的,在卢林村住久了,也带上这些字眼。
“哥,你再好好说一遍。”
边春晗努力模仿语文老师说:“我弟弟真厉害!”
边兀带头,大家一起鼓起掌来。
“我、我觉得大哥说哩最好。”
边长纪犹犹豫豫地也开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