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从角门登上阁楼,见到朱允炆正站在楼上吹冷风,不由得蹙了眉头走上前去:“风凉,皇上要保重龙体。”
朱允炆回头睨了他一眼:“黄太傅,现在是盛暑。”
黄子澄被呛了一下,呃了半天没接上话。
朱允炆也不理他,将头又转向北方:“他们走了?”
“回皇上,走了。”
黄子澄恭身回话,“不过,微臣觉得此次还是不该放虎归山。”
朱允炆闻言再次回头:“朕自有决断,太傅大人不必再多言了。”
黄子澄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道了声:“是。”
他不知道朱允炆的心思。
他想的只是如何让朱允炆的皇位坐得更稳。
眼下诸王的势力越来越大,虽然用遗诏限制了他们的军权,但他知道这根本就不能在根本上打击到各位藩王。
毕竟山高皇帝远,各藩王的军队多是跟随自己多年,将领们又多跟藩王关系甚笃,到时是听朝廷的还是听藩王的,还真说不准。
所以只有明确的削了诸藩,让朝廷的将领去接受藩王的军队,将军权都控制在朝廷手里,才能保证天下不乱。
但朱允炆不是这么想的。
虽然自己当了皇帝,但“天下”
二字对他来说轻如鸿毛。
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在他心中的地位能够重如泰山,那个人,就是朱棣。
如果扣留了他的三个儿子,这不是给了朱棣反他的理由了吗?现在他刚登基,朝廷局势不稳,洪武老臣对他也不是那么忠心,如果现在引发战事,胜负难料,他没有那么傻。
更何况,他一点都不想跟朱棣动武。
只是不知道,当年在奉天门外,他们的约定,他可还记得?
第四十七章、淮安密会
他们的约定,他可还记得?
这句话,其实也是朱棣想问朱允炆的。
看着朱高炽交给他的那封书信,朱棣深深叹息。
思绪不禁回到六年之前——
朱标驾薨,他带着徐仪华和三个儿子回应天奔丧,无意间听到朱允炆要削藩的言论,当下对他寒了心。
进宫辞行之后,朱允炆送他至奉天门外。
身后一声“四叔”
,顿时让朱棣佯装冰冷的心化成绕指柔。
终归是没忍住,回头,转身,将他揽入怀中。
他知道允炆对自己的感情,但他一直只将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惜。
允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身为太子,有很多时候并不能如普通父亲一般对允炆表达他的关怀。
陪伴在允炆身边的,除了对他毕恭毕敬的宫女太监,便是表情严肃一板一眼的老师们,导致他的性格有些孤僻。
允炆出生的时候,谁抱他都哭,只有朱棣去抱着他,哄着他,他会停止哭闹,所以他觉得这孩子跟自己是有缘分的,所以对他特别喜爱,一有空就会进宫去逗他,而也正因为如此,让允炆对他有了很强的依赖感。
可朱棣没有想过,那种依赖,会日积月累,转变成让他措手不及的爱情。
所以,当朱允炆在中秋的明月之下,对他说“四叔,我喜欢你”
时他才会不知所措;
大明是如何到了中年却突然又高又硬的?后人只能归功于那对堂兄弟以及那个终其一生都拧巴的首辅杨廷和。正德十六年农历三月十四,会试高中的贡生们已苦苦等了殿试一年,养望十年重回翰林院的严嵩年过而立,平定叛乱的王阳明该怎么论功行赏还在争执不休。安陆王府中的朱厚熜举头望明月厚照我堂兄,差不多是这时候驾崩的吧?明月那一头,杨廷和断然决定兴献王之子是不二之选!建成刚满百年的紫禁城,就此迎来一个新的主人,而杨廷和总在这里被他挑的皇帝气哭。...
乡镇女企业家一朝穿越,成了青山村农家小。前世爹不疼娘不爱,亲手积攒的家产被无情剥夺。今生家虽穷,但亲人环绕。小随遇而安,带领一家子努力奋斗建设心中的世外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