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唯一是不恰当的,或许不到三年后,这些新生们就会和他们的老子抢着主宰这辆坐骑,享受速度上的优越感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孩子第一次离开农村,到镇上独自生活,虽说不远,但终究听不见声,见不着人,心软的母亲毕竟是放心不下呀。
父亲会骑摩托车就有权力带孩子去学校报到?有些母亲就不愿吃这个亏,硬是挤上了摩托车后座一起跟来了。
幸好在农村,一辆摩托车一个驾驶员带两个人在法规上是允许的。
这是一幅幸福美好的家庭图画。
无数个家庭图画就组成了社会画卷。
但画卷上的每一张图片并非都是幸福美好的。
此时,人群中就出现了一幅特殊的图画,那是一位老人和一个男孩。
老人和男孩以同样的步速走上陡坡,进入人群中。
他们首先从年龄上看就特别的显眼。
老人白发苍苍,显然比其他父母亲大了一个辈分。
除了年龄,他们身上的大包小袋同样惹人注目。
老人的身子骨应该是硬朗的。
他一只手拉着一个蛇皮袋,扛在后背上,另一只手抱着圆筒形的肥料袋,袋子没有封口。
即使封了口,大家也可以猜得出袋子里装得圆筒筒的一定是棉被。
但他们一定想不到,那棉被里还塞着一卷草席。
小男孩身上的负荷也不轻。
他背着一个破旧的大书包,那书包沉甸甸的样子好像比他本人的体重还要重一些。
他手里还提着一个大布袋,估计是这个布袋让他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吧。
很明显,这幅图画里不会有摩托车出现。
的确,他们事实上是打着过路的四轮小货车来的。
乡下各村到城镇的省道正在修水泥路,还没有通公共客车。
路上就只有私人的拉货四轮车会运客。
老人原本是打算骑着自行车来的。
老人的自行车是凤凰28寸的老式自行车,驾驶座前面有一条横杠,可以坐一个孩子,后面有一个座,可以载一个大人。
老人年轻时就经常用这辆车带着儿女和爱人一起进的城。
只是今天用它载一个孩子都不行,要带上的东西太多啦。
他们没有停留在陡坡上,像别人一样左顾右望地挑选东西,而是径直走上了坡头。
我想,那些需要的东西都在他们的大包小袋子里面了吧。
坡头是校门和门房,校门旁边的一面墙上赫然写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年仅十三岁的周恩来在回答“为什么读书时”
说的话。
他们没有进校门,而是走进了的门房。
此时,门房里一个显然已经等候多时的大个子男生叫了一声“爷爷”
,就走过来想要接过老人手上的负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