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
“过问之。”
“吾催促之,师者。”
“师者,韩师者言明日予我稿,明日得后吾发与君。”
“作之便好。”
“诚然,正在作之,惟彼案多,或稍缓。”
……“诚谢分享,甚善。”
彼方正与代理中介积极沟通,催促其将首个涉及洞箫之发明专利抓紧定稿申报,此间箫~线上提高班之学员仍在群中分享与讨论。
“甚强。”
“练习间闻噼啪之声,愈觉心惊胆战,吹奏不佳。”
班长雪栖恐又将有所花费。
“常以手抹油。”
交流民间土方经验。
“在上海尚裂?”
班长居上海。
“歉甚,诸师友,吾方见吾误发此群,此微信,歉甚。”
微信名为青荷堂之同学误发广告,且将“不好意思”
误写为“不好意识”
。
“吾阳矣,箫友未阳者慎之。”
微信名为铁牛之同学亦需补阳。
“噼啪响…上凡士林。”
“吾偶抹食用油。”
“一两滴足矣。”
“常理言,常吹之箫不易裂。”
“然,又裂矣,仍是旧裂。”
“此竹阴干几年所制?”
溯源之问。
“材质无虞,惟旧裂较大,前后皆有两条。”
“哦。”
“裂大则上竹粉或再划数小道,以502粘合更佳。”
“试竹粉+502仍裂。
闻有能工巧匠擅无痕修复,然费用不菲,千元起。”
“此裂箫为谁之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