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儒们既弄懂了王上的意思,便不由得苦笑起来。
去了其他公子身边,且不说那些公子会不会因为早有夺位之心而不待见他们。
就算公子们没那些小心思,他们这些人日后只怕也很难入朝掌握话语权。
做了其他公子的老师,就天然有了党派阵营之分。
而且别的公子接触朝政还不知要等到几时,恐怕那个时候长公子身边已经簇拥了足够的心腹,不需要他们这群人了。
但王上的命令无人敢违背,思来想去只能私底下多向长公子表一表忠心。
他们将其他公子教导成不争不抢的性子,也算是变相在为长公子提供助力。
做好事不留名那是傻子的行为,有功劳当然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公子。
确定了行动方案之后,众人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各自散去。
他们将会被分散派去不同公子身边,到时候少不得互相帮助。
具体要怎么把那些公子养成王上想看到的样子,还得细细琢磨一番。
侍官传令的事情,扶苏出宫不多时便得到了消息。
倒不是他手头有什么得用的情报来源,原主完全没有给自己组建班底的意思,自然也不会搞这些东西。
很多时候朝堂上的事情,原主反而知道得很晚。
是以今日能在侍官宣令前就收到消息,主要原因还是出在那晚他利用楚系势力向李斯传信上。
扶苏的这个行为给了楚系势力一个错误的信号,他们误以为长公子有偏向楚国的心思,否则为何会主动接触他们这些暗地里的钉子?
既如此,当然要把握住机会,多在公子跟前露露脸,让公子知道他们的能耐。
有本事的人才能得到重用。
然而他们走的这一步,却是弄巧成拙了。
扶苏表面上温温柔柔地谢过特意来为自己报信的侍人,一进马车帘子落下,脸上的笑容就冷了下来。
父亲下令时必是在殿内,而非当众宣布。
那么提前知道这件事的,也只有当时在殿中侍奉的宫人和传令官。
传令官忙着要跑许多大儒的府邸,哪有那个闲工夫去给谁传信。
更何况这位传令官还是地地道道的秦国贵族之后,和楚系勾结的可能性不大。
也就是说,父亲身边的那些近侍,已经被楚系势力渗透了。
楚国的手伸得可真长,是时候剁掉几只爪子了。
有了上辈子的经验,扶苏大致能分辨哪些人手是完全效忠楚国的,哪些则是效忠他们跟随入秦的主子。
前者自然杀无赦,而后者却能在拉拢了他们的主人后收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