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通过对人物行为和心态的刻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企图假借他人威风来显摆自己的角色形象。
明朝时期,冯梦龙所着的《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人将中人视作自己的半个债主,仗着他人的权势耀武扬威,不断地索要财物,毫无休止之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明代凌蒙初撰写的《二刻拍案惊奇》里也有类似情节:当官府派人前来借用物品时,又怎能不借呢?只是担心会被那些借助他人威风欺诈行骗之人趁机诓走东西,对于这种情况却是难以保证不会生啊。
清朝着名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开篇第一章中,那位知县心中暗自思忖:“这小厮哪里像是得了什么疾病!
想来定是那翟家的奴才跑到乡下去依仗势力横行霸道、作威作福了。
他向来未曾见识过官府中的人物,恐怕是心生惧怕所以才不敢前来吧。”
到了近代,曲波所着的《桥隆飙》第九回当中写道:十七八个姓宋的人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一个个都摆出一副狐假虎威的模样,脸上流露出趾高气昂、得意洋洋的神色来。
成语辨析
狐假虎威—狗仗人势
“狗仗人势”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如同走狗一般依仗着主人的凶恶势力去欺凌他人的行为。
它与另一个成语“狐假虎威”
有着相似之处,二者皆表示依靠他人来做坏事。
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别。
先来看“狐假虎威”
中的“狐”
,通常指代那些自身本没有什么权势的人物。
相比之下,其语意较为轻微。
而“狗仗人势”
里的“狗”
则更多地指向那些为主子充当狗腿子或爪牙的角色,这些人的行为往往更为恶劣,因此该词的语意相对较重。
其次,从使用场景来说,“狐假虎威”
一般不会被直接用于骂人的场合,而“狗仗人势”
却能够直截了当地用来指责和辱骂那些仗势欺人的家伙。
再者,就语言风格而言,“狐假虎威”
较多出现在书面语当中,显得较为文雅;而“狗仗人势”
则更多见于口语交流之中,更加通俗易懂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两个成语都带有贬义色彩,但显然“狗仗人势”
所蕴含的贬斥意味要比“狐假虎威”
来得更为浓厚一些。
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在运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词汇,以准确传达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特别是在描述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政治动荡、权谋交错的背景下,用“狐假虎威”
来比喻那些弄权的奸臣,会给人一种隐晦而巧妙的感觉。
参考资料
[]王俊编着·读成语识天下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能力篇[]·北京:开明出版社·oo:-
[]李魁彩着·中华经典寓言故事鉴赏[]·北京:金盾出版社·o:
[]《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编着·文字上的中国成语[]·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oo:
[]张英伟编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oo:
喜欢桔子一梦请大家收藏:(yg)桔子一梦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