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逐渐开始了禁锢了后世思想的八股取士。
至于后来的清朝,因为是少数民族入关,也认识到朱熹的言论方便统治,于是也延续了这个标准。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了高考的指挥棒,谁敢不认真学,谁敢不尊崇?潜移默化之下,三纲五常也就烙印在了百姓和士子的观念中了。
于是朱熹在神坛上开始烁烁放光了。
但是在宋朝沈继祖弹劾朱熹之时,朱熹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并没有被神化。
所以弹劾朱熹也不是多大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朱熹被弹劾了六大罪状和许多小罪,其中六条大罪是:“熹之不孝其亲,大罪一也。”
、“熹之不敬于君,大罪二也。”
、“熹之不忠于国,大罪三也。”
、“玩侮朝廷,莫此为甚!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熹之大罪四也。”
、“其言意何止怨望而已?熹之大罪五也。”
、“其为害于风教大矣!
熹之大罪六也”
。
至于其他的罪行,还有十几条,这里就就列举几条。
其中就有“又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谓其能齐家,可乎?”
、“发掘崇安弓手父母之坟以葬其母,而不恤其暴露,谓之恕以及人,可乎?”
、“开门授徒,必引富室子弟,以责其束修之厚。
四方馈赂,鼎来踵至,一岁之间,动以万计,谓之廉以律己,可乎?”
无巧不成书,朱熹被赶出临安前的《落职罢宫祠谢表》也流存于后世。
赵旋还认真的拜读过。
朱熹在这篇谢表中写道:“有母而尝小人之食,可验恩衰;为臣而高不事之心,足明礼阙。
以至私故人之财而纳其尼女,规学宫之地而改为僧坊。
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
在谢表的最后,朱熹写道:“臣敢不深省昨非、细寻今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