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市面上流传着一篇用于老百姓歌咏礼佛时的合乎声律的韵文,那是朱寿昌同志根据梁武帝忏悔之法中字句繁多的原文而改编的。
苏轼见到这篇韵文时,在被朱寿昌孝行感动之余,极尽其才,奋笔作偈,附予其后,遂成绝响。
我国“二十四孝”
的故事人物,宋朝占据其二,且都与苏轼有所关联。
若朱寿昌是因其“弃官寻母”
的孝行明世,那么,另一位黄庭坚则是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以其“涤亲溺器”
的事母至孝和奉母尽诚为世人称道的。
可以看得出,在苏轼的朋友圈中,个个都不是凡俗之人,能够载入史册的更是比比皆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那位表哥文同。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
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如今,“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其后画竹者多从其学,世有“湖州竹派“之称。
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如李衎、赵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继承者,对后世影响极大。
湖州竹派在宋以后的八百多年间,影响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赵孟頫、李衎、柯九思、吴镇,明代王绂,清代郑燮(郑板桥)等人。
文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为传世之无价之宝。
七月二十一,有个学篆几十年、精通篆法的长安人氏李元直(字通叔),在苏轼处无意中见到了苏轼收藏的文与可墨竹画作的真迹。
老李顿时激动的不能自已,加之对苏轼的书法也是极为喜爱,就央求苏轼在文与可的墨竹图后题字留念。
在当时,文与可还活着,他的画作虽然不好得到,但总还是有可能得到的,至少在苏轼这块还是可以搞到的。
今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练习篆书的书法家李元直先生,他的那幅文与可墨竹又配上了苏轼的题跋,假如保存到现在,那现世俗称之“升值空间”
该会是多大呢?!
其实,在苏轼看来,自己的题跋内容也无非是抒发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而已,并非是文人雅士的附庸风雅的极为俚俗的骈文骊句。
苏轼略加沉思,挥笔在他老表画作后边写道,从前的文与可画墨竹,是只要见到精良的笔与纸,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在上面奋笔挥洒。
若是座中有人拿去收藏,与可也绝不会太珍惜。
后来见到有人专门设置笔砚,就会索然离去。
有人找他求画,也不会轻易给了,就是等候一年也不一定得到。
有人问他原因,与可说他以前曾经学道,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就会用画墨竹来发泄。
不过现在自己的病好了,你们设下纸笔,让我如何发泄呀!
?
苏轼又补充道,我看与可的病还未痊愈,怎么可能以后就不发泄了!
我今后还会趁其发泄时,不经意间索取他的画作。
不过,与可在作画中病发作之时,我却以其发病为机会来索画,看来我也有毛病了。
总而言之,苏轼此时期还是以文人的纯真行事的,其内心并无什么城府。
();() 大理寺少卿南城(今属江西)人蔡冠卿(字元辅),因一件“妇人阿云伤夫狱”
快穿之女配只想搞事情快穿三千小世界做任务,作为炮灰女配,她只想搞事情...
附身明朝木匠皇帝朱由校,决心当一个最强硬的帝王。让皇太极受尽折磨,甚至被处决前还要在西伯利亚为大明服役。令士大夫远离他乡,在美洲大陆传播儒家理学。...
郎君金榜题名,糟糠妻被骗下堂。天灾人祸频频,下堂妇死得凄凉。重生归来,她不仅要踹渣夫夺家产,还要在天灾荒年,广积粮高筑墙,过上悠闲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