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行顺於潜县一路向西约四十五里,即循行到昌化县(今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
昌化是盛产鸡血石的地方,很可惜,鸡血石最早才于明代初期发现于浙江昌化,此时的苏轼还无缘见到这一天地之间的灵物。
昌化鸡血石产于今浙江省临安市昌化西北的“浙西大峡谷”
源头的玉岩山,是中国特有的名贵石种之一,具有艳丽鲜红如鸡血般的色彩和亮晶如美玉般的光泽,被誉为“国宝”
而驰名中外,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
它的天生丽质源于它是辰砂与高岭石,地开石,叶腊石等多矿物共生的集合体。
辰砂是其“血”
的主要成分。
苏轼到了这里,就先自双溪馆下徒步寻找双溪的源头,今天的我们若要把他的这种行为官方化,可能就是他在借此过程考察当地的水系也并非没有可能,毕竟,通判的职权范围里有负责水利这一项。
只是,苏轼在寻找溪水源头的路途中,一度于恍惚中竟将此处的山水当成了家乡眉山的醴泉山,“正是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
至今还有传说,苏轼因游寺至此,爱其清幽,尝“筑亭凿池”
于此,并在池中广植千叶红莲。
当然了,亭现在就叫个“东坡亭”
,池嘛,就叫“东坡池”
。
从昌化循行东归,经过临安县时,恰好此地的县令也是苏轼的同年,又是同宗,叫苏舜举(字世美),看来,不管到什么时候,有人脉就会事事通达。
不出意外地,同年苏舜举同志亲切而又热情地接待了苏轼,好酒好菜自不必提,苏轼在这里用了一个新词——剧饮。
之所以将此段子列出,乃是因为苏轼在老苏这里饮酒之后的诗作里,透露出了一个令后世的苏学研究者狂喜的两句诗,“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
,这两句诗遂被后来的研究者考究出来了一个不俗的论断,那就是苏轼是“不善饮酒”
的。
对于十分爱酒的人士(比如耕文轩主人)来说,这样的结论是否还需进行进一步的考证。
一路东归至杭州大本营里时,苏轼的心也就放松了下来,遂到吴山之南的宝山的僧舍里昼睡。
位于杭州西湖东南的吴山,山势绵亘起伏,左带钱塘江,右瞰西湖,由延绵的宝月、娥眉、浅山、紫阳、七宝、云居等小山而成,而七宝山也就是苏轼在此昼睡的地方。
睡醒后,苏轼心满意足地排去身上的征尘,提笔挥毫,在僧舍的壁上题一诗云: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此诗题过之后,苏轼已将其忘在了脑后。
谁知,后来有几位年轻人也在苏轼的题诗处题了自己的诗作,这下坏了,造成了歧义。
快穿之女配只想搞事情快穿三千小世界做任务,作为炮灰女配,她只想搞事情...
附身明朝木匠皇帝朱由校,决心当一个最强硬的帝王。让皇太极受尽折磨,甚至被处决前还要在西伯利亚为大明服役。令士大夫远离他乡,在美洲大陆传播儒家理学。...
郎君金榜题名,糟糠妻被骗下堂。天灾人祸频频,下堂妇死得凄凉。重生归来,她不仅要踹渣夫夺家产,还要在天灾荒年,广积粮高筑墙,过上悠闲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