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陈襄有个弟弟,叫陈章,绍圣中曾以左朝议大夫知临邛,为官所到之处,“茂著廉明,士民皆服”
。
这几天,从知州陈襄那里得知陈章生了个儿子,作为其哥哥的同事兼搭档,苏轼还是作诗予以庆贺。
过了些时,苏轼还在新城县(今富阳新登镇)会晤了晁补之,两人唱和了诗词。
吴兴县词人张先(字子野),此人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
字,世称张三影。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老张已经八十五岁了,不仅家中蓄有声妓,还传出消息他欲买妾。
于是,苏轼赠其诗云: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张先这个人,提到他总让人一下子就会联想起白居易,一是两人都较为长寿,二是都在年迈之际蓄有妓妾。
这两个人中,白居易是苏轼的偶像,而张先则是苏轼的诗友兼知己。
面对苏轼的调侃,老张倒也不恼,还煞有介事地和了苏轼的诗: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张先的这两句毫无虚伪做作的性情之语,竟被苏轼所由衷地激赏。
十月间,杭州一所寺院里的牡丹开了数朵,爱好牡丹的陈襄兴余做了四首小诗,苏轼煞有介事地唱和了七绝四首。
要说诗词唱和,这也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不平常之处在于,苏轼的和诗里又有几处被指摘为讥讽朝廷的词句。
比如“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被指为讥讽当时的执政大臣,以比化工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民不得暂闲也。
“直教霜卉放春妍”
这种做法,苏轼也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也就是说,这种做法完全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是注定失败的。
还有词句用“雪霜羞”
反衬牡丹盛极一时,然而,这只不过是造物主意欲“呈新巧”
的做法而已,言下之意,改革无非是为了哗从取宠,想弄点新花样而已。
毕竟,这初冬的牡丹花不是正常开放的,已经是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当然,苏轼这里表面是说花,实际上是隐喻王安石的变法。
只是,诗中委婉地告诉了大家,新法是一件让春花冬放的荒唐事,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这几天,天竺灵山寺里给苏轼捎信过来,海月禅师圆寂了。
其实,在海月禅师卧病在床之际,就已派人到山下来请苏轼上山,但苏轼正值公务繁忙,抽不出时间前往。
当时海月禅师曾留下遗言,一定要等到苏轼上山后,自己的遗体才能下葬。
一方面是出家之人对于苏轼这样的官家身份极为看重,另一方面更是对苏轼真心的推崇与无与伦比的友情。
在苏轼毕生交往的僧人中,海月禅师惠辨是一位能超脱于凡俗之间的高僧。
我们前面提到过,作为都僧正的惠辨,就是处理一些寺院里的财务、案件、文书以及迎来送往等事的僧人,类似于今天的寺院办公室主任,说白了,就是在和尚中的情商较高者。
快穿之女配只想搞事情快穿三千小世界做任务,作为炮灰女配,她只想搞事情...
附身明朝木匠皇帝朱由校,决心当一个最强硬的帝王。让皇太极受尽折磨,甚至被处决前还要在西伯利亚为大明服役。令士大夫远离他乡,在美洲大陆传播儒家理学。...
郎君金榜题名,糟糠妻被骗下堂。天灾人祸频频,下堂妇死得凄凉。重生归来,她不仅要踹渣夫夺家产,还要在天灾荒年,广积粮高筑墙,过上悠闲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