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也许不影响苏轼的联想,他在诗中写到:天师化去知何在,满树秋叶岂能神。
船过泸州,长江水道折而向东北方向,苏轼在船上看到两岸的山峰犹如走马,倏忽之间就过去了数百座,山形也千姿百态,有的槎牙变态,有的杂沓如奔。
山上的小径远观好似萦绕的飘带。
();() 站在船上,刚想与岸上的行人打个招呼时,小船已像飞鸟般地顺流而下,也把苏轼父子带到了渝州(今重庆)的地界。
在渝州停留时,苏轼给青神县的的老乡王道矩寄了一封书信,回忆了二人曾在一起共论唐史的纯真友谊。
过涪州(古巴国,今重庆市涪陵区)时,苏轼得到一只名叫山胡的小鸟。
船过渝州、涪州,再经明月峡,就到了忠州(今重庆忠县)丰都县。
明月峡,位于四川广元嘉陵江西陵峡东段,因峡两岸的山岩多呈银白色,并和青峰、江水相辉映,使整个峡江好像镀上了一层朦胧的月光,因此得名。
峡中多奇峰怪石:有山势嵯峨半插天的天柱峰,有宏丽幽深的黄颡洞,还有茶圣陆羽称之为“天下第四泉“的蛤蟆碚,有腾空飞架的仙人桥,有裁云剪雾的青峰“三把刀“,可谓是天然的中国交通“博物馆“,也充分体现了李白笔下“蜀道难“之情形。
在丰都县,苏轼父子拜见了当地知县李长官,游览并在仙都观题了诗。
李知县告诉苏氏父子,之所以知道先生要来,是因为这山上有一头年老的山鹿,平常猛兽与猎人都无法伤到它。
如若有客人远道而来,老鹿将彻夜长鸣,所以就知道了有客要来的信息,坐地守候,从来还不曾有过差错。
鹿本为瑞兽,据说鹿千年才能化为苍色,再过五百年方能变成白色,因此白色的鹿,古时以为祥瑞。
苏轼父子均感到稀奇,于是都作诗记述了此事。
(其实,按现在的推断,那是李知县的情商高、会说话而已)
舟行长江中,恰逢天上忽来鹅毛大雪,作为文人的苏轼父子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于是,父子三人就玩起了限字作诗的游戏,这就与文人的骂人不带脏字有点类似。
他们此次作诗是状雪景,但要效仿欧阳修的体例,即比喻雪不能用盐、玉、鹤、鹭、絮、蝶以及飞舞等字眼,并且也不能使用皓、白、洁、素等语。
超常的难度,只能用一些类比或联想的方式去遣词造句,达到描述雪的意象。
让我们仅抽取苏轼的诗,看他是怎么写的:
冻吟书生笔欲折,夜织贫女寒无帷。
沾裳细看巧刻镂,岂有一一天工为。
把雪的晶莹与雪天的寒冷刻画得栩栩如生。
自古以来,和苏轼一样写雪比较精彩的句子还有:面堆金井,谁调汤饼;玉满天山,难刻佩环。
在忠州境内,有座屈原塔,可苏轼抵达此处后却认为:忠州原本并无此塔,可能是后人为了追思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需要,才专门建造的。
屈原我们都知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
、“辞赋之祖”
,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专门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是“楚辞”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