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位诗才的少年能以用“思聪”
这一法号而得道,可见苏轼对这位小童的喜爱。
();() 这些时,苏轼还游览了杭州万松岭的惠明院,把杭州法会院法言(字无择)的居室东轩题名为“雪斋”
。
法言的这座东轩汲水以为池,累石以为小山,又洒粉于峰峦草木之上,极似飞雪之集。
苏轼觉得,这些个人造景观虽然类似儿戏,但意趣甚妙,尚有可以发入佳兴者,所以就将此命名为“雪斋”
而去。
到家后,大表哥文同从陵州写信来,感谢苏轼给他寄去的陈希夷的唐福山药方。
陈希夷也即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
,赐号“希夷先生”
,是一位道门高隐和学术大师,世称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
还见到了舒焕的来信,信中舒焕将苏轼比作欧阳修,苏轼忙回信说,欧阳公是天人,上天生了这样的一位天才,恐怕千百年后才会再出一位,若把我比作是他,那一定不是疯癫就是愚蠢了。
晁端彦这个人,我们前面也提及过,当苏氏父子初次进京住在京师开封的兴国寺浴室时,美叔(晁端彦)即来见访,且自报家门称,说他师从欧阳公很久了,公特令他来与苏轼结交,行前欧阳公对晁端彦说,苏轼将来必定会因学问而明世,就连他也要放苏轼出一头地的。
就是这个晁美叔,如今正出任浙东提刑,苏轼听说他近来要奉旨出京巡查淮河流域,就赶紧给这位同门师兄写信,告诉他一定要对沿途百姓实行宽大的怀柔政策,任由他们休养生息,使得一直处于沉重负担压迫下的百姓能稍微松一口气,也算是做了好事一桩。
自十一月起,苏轼就奉命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
到当年的除夕之夜仍在路上,除夕当晚就地野宿于常州城外的运河边。
常州这座古城,原属吴延陵季子之采邑,汉时叫做毗陵县。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在运河边夜店的孤灯之下,苏轼还做了两首诗。
他之所以彻夜不眠,并非因守岁而是在为民间疾苦忧虑,也因客中孤独,思归心切而愁闷。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这两句透露出苏轼被迫离开朝廷南来已整整三年,眼看自己终日奔走于道途之中,不能践行自己的政治抱负,愁苦之中甚至还产生过想要退隐的意愿。
熙宁七年,大年初一。
明日就要立春了,好在江南腹地明媚的春天将要到来。
过了年,就已三十九岁的苏轼,带着赈济饥民的使命,在这元日里,来到了丹阳这个古称曲阿的小县。
“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
这是苏轼在丹阳县作的诗,在立春之日,苏轼就将此诗寄给同为杭州通判的同事鲁有开。
关于喷嚏,世传为人所思则会打喷嚏,早在《诗·邶风·终风》中即有记载:愿言则嚏。
早上起床后频频打喷嚏的苏轼,可能是觉得自己的老搭档鲁有开在思念自己吧,就给老鲁寄去了自己的诗作,好向搭档老鲁标榜一下白发苍颜的自己是“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