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这首词是在超然台上写就,但词里词外流露出作者的心情却一点也不超然。
虽然全词描述的都是景象,但景象透出的却是作者极想入世求用,虽暂时受挫、却越挫越勇的内心独白。
();() 此时的苏轼,依然还是渴望求用,但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心情还是有了不小的变化。
较之《密州出猎》时,少了些盲从,多了些理智;少了些随性,多了些谨慎。
经历了太多希望、失望的交替折磨后,现在的苏轼,既不是初任凤翔通判时的懵懵懂懂,也不是初知密州时的怨怨艾艾,其政治素养已到了相当的程度,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为自己留足了退路。
该词的小注里写得很清楚,是在中秋之夜酩酊大醉后的胡言乱语,而且是思念弟弟苏辙的连篇醉话。
不管是谁,总不至于和一个醉汉过不去吧?毕竟,当时的政治形势依然不明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而且随着新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权力争斗也越来越激烈,苏轼既有“我欲乘风归去”
宏图大展的渴望,同时“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深怕再次陷入党争的漩涡。
是进是退?是上报君恩还是退隐山林?苏轼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九月初九,苏轼的搭档,密州通判赵庾的老母亲要过寿,作为上司兼文坛高手,苏轼自然是要露一手的,于是作了致语口号,就是类似现代人在赵母的寿诞上讲话稿。
参加完赵母的寿诞,回到府衙,见晁说之的老爹晁端彦寄来了诗,苏轼作了唱和后回寄。
此时的老晁尚在润州,不曾想,几个月后的他,却因为违规赴杭州约会娼妓而被追官。
过了几天,朝廷下达了诏命,苏轼被移知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
又得知,乔叙被改为知施州。
调动工作的诏命下达后,苏轼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做一些扫尾的工作。
比如,密州当地有发生了秋旱,苏轼仍要到润民侯那里去祈雨。
诸城铁水的乔叙要外任,自然也得作首诗送行一下的。
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时,当地流传着一位盖姓前贤的故事。
说是曹参为齐相时,曾用盖公所学的黄老之术,使得齐国大治,后来又用此法治理天下,一样的十分有效。
而盖公所用之法,无非是治理国家就像治病一样,不要胡乱用药,只需清净无为等等。
苏轼对于盖公的事迹很感兴趣,于是就在当地用心地找寻盖公的墓地及后人。
可惜的是,有关盖公的身后的东西均已荡然无存了。
不死心的苏轼,又把府衙旁的一座处所,加以修葺,取名“盖公堂”
,还作了《盖公堂记》,想以此堂来接待像盖公那样的贤者。
接着,苏轼还找来画工,让其将润州甘露寺内陆探微所画的师子图临摹一幅,挂在盖公堂中,苏轼还作了赞。
雁过留声。
苏轼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想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留在密州,使之能继续地教化或是激励当地的百姓。
直到有一天,知河中府的调令终于下来了。
十月间,苏轼还专门去了一趟常山,亲自昭告常山神已被封侯的喜讯,并作了祝文。
黄庭坚的二舅李常(字公择),少年时曾与其弟李布(字公南)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僧舍读书,并藏书万卷。
中进士后,遂将藏书9000余卷捐献出来,成立一家私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