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二十四章 苏子还朝王弗病逝(第3页)

();()  九月初三,苏老泉为朝廷修撰的《太常因革礼》修成。

苏洵被礼部抽调纂修《太常因革礼》,因为这不是常设机构,工资无处开销,就把他的职衔转到霸州文安县,按县主簿待遇领工资。

这部宋代礼典,共一百卷。

礼书修成后的重阳节,宰相韩琦在私第置酒,邀请了欧阳修等几位要人,苏老泉亦在邀请之列。

席上韩魏公做了《乙巳重九》诗,老泉也敞开心扉,和诗一首。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在苏老泉有限的生命里,这次修撰礼书虽然不是自己最大的抱负,但也是他引以为傲的一件事。

皇祐年间,仁宗皇帝亲自下诏让庐山高僧五十四岁的怀琏来到京城,住在十方净因禅院,并召他到化成殿对话。

大觉禅师怀琏(生卒年月不详),俗姓陈,福建漳州人。

仁宗问他有关佛法的大意,怀琏回答得很符合天子的心意,天子就赐给怀琏大觉禅师的法号。

当时北方那些讲论佛法的僧人,都只是在法界形相上用功,拘泥于因缘果报之说,所以,士大夫中那些聪明练达之人常常对于这些说法不屑一顾,斥之为蛮夷之邦的奇谈怪论。

而怀琏却能指出佛理中那些与儒学、道学的相同之处,他的话既有文采又很信实,他的行道,既严谨又晓畅,所以一时间士大夫都喜欢与他交往。

遇上休息的日子,怀琏还没有起床洗漱,门外就已站满了等候他的人。

至和年中,怀琏曾经上书过仁宗皇帝,请求回归山寺以终余年。

仁宗说,山也就是常在的法相,你还能回到哪里去?没有答应怀琏的请求。

如今,大觉禅师怀琏再次提出同样的请求,且态度十分的坚决。

仁宗间挽留不住,就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

走之前,怀琏还专门与苏轼互相道了别。

送走怀琏,苏轼与父亲等人到欧阳修处,听闻了欧阳公谈论吏事。

欧阳修认为,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后来苏轼一直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主要是从欧阳修与陈公弼那里学来的。

闲暇时,苏轼给杜沂(字道源)写信,诉说了最近因妻子病逝,公事家事的繁杂,精神极为疲惫。

杜沂的儿子杜傅,字孟监,后来在黄州某地任县令,父子俩常与苏轼有交往。

苏老泉在京师编修《太常因革礼》的时期,在京师但凡演习过古礼的人,大多会前来讨论请教。

其中,孙鼛(音高)(字叔静)兄弟特别踏实好学会写文章,常得到苏老泉的称赞。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时,孙叔静从京师去往湖北蕲州时,还专门绕道黄州去看望苏轼。

到了黄州,孙叔静还取出了苏老泉手书给自己的书信。

苏轼因先父平生自己动手写信很少,一般都是由后辈代劳,所以见到了父亲的手迹非常激动,想要回来收藏,但孙叔静却不同意,可见孙叔静对于苏老泉的赏识也是念念不忘的。

这时候,苏轼认识了王素的侄孙王震。

王震,字子发。

苏轼还把前些年从一位道人手中得到的一个药方,送给了另一位好友单骧,单骧后来又把此方给了苏轼的表哥文与可,文与可试了之后觉得还是有些效果的。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