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有“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之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
苏轼还在词中自注: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可惜的是,现在张先的词已不存。
公务闲暇之时,苏轼还游览了孤山上的柏堂及竹阁。
正当他们在有美堂中豪饮之时,正好天降暴雨,只得雨后与陈襄自有美堂乘月夜归。
八月十五,正是钱塘观潮的最佳之际,苏轼自然是不会错过的。
在安济亭上观潮时,苏轼一连写下五首七绝,前三首均无异样,但到了第四首,有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被变法派指为苏轼借此言弄潮之人贪污官家利物,致使常常有弄潮儿溺水而亡者,所以朝廷就不得不降旨禁止弄潮。
苏轼的话也被他人理解为指摘朝廷好兴水利,却不知利少而害多。
在苏轼的心中,吴越王钱镠(音留)是他的偶像,因为吴越王曾经以弓弩射击潮头,与海神恶战,杭州城连年被潮头直打罗刹石,吴越王钱尚父张弓以待潮至,逆潮头而射之,由是潮退。
自此以后,潮水便不敢轻易地接近杭州城头。
正当苏轼在安济亭上兴致勃勃地观潮之际,他的老朋友、钱塘县令、周邠的老丈人陈舜俞却独自在垂虹亭赏月,赏就赏吧,重情重义的老陈还作了诗怀念和苏轼一同游玩的时光。
到了杭州以后,苏轼的词作也慢慢多了起来,在观潮时写下了《瑞鹧鸪》,在本月重游风水洞是又写下了《临江仙》,只是,此际苏轼的词都仍旧是停留在写景状物之上,他的“豪放派”
词风还远未形成。
按照惯例,苏轼近日要到下属各县提点。
当苏轼到达临安县地界时,知县大理寺丞苏舜举远远地在本县界外的太平寺迎接。
苏轼与苏舜举本为同年,所以,于公于私都自来相知。
当苏舜举见到长官苏轼,就迫不及待地向苏轼反映了一件闹心之事。
事情的起因是苏舜举数日前去州里办事,却被训狐押出。
苏轼忙问其故,舜举说他擘画得户供通家业役钞《规例》一本,非常简练且实用。
前日他将去呈本州诸官,都觉得不错。
待呈转运副使王廷老时,王廷老不喜,差急足押出城来。
苏轼取其《规例》详看后,觉得委是简便,因问训狐事,苏舜举便说,自来听人说过一个小寓言故事:燕以日出为旦,日入为夕。
蝙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
争之不决,诉之凤凰。
凤凰是百鸟之王。
至路次逢一禽,谓燕曰:不须往诉,凤凰在假。
(或云凤凰渴睡,今不记其详)都是训狐权摄。
日后,这也成了《乌台诗案》的一段公案,被指苏轼与苏舜举本意是以话戏笑王廷老等不知是非。
苏轼到了临安,与周邠、李行中先去与了径山,凭吊吴越王遗迹,作了不少诗。
还登临了玲珑山,夜晚便借宿在九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