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腹中藏有古今之学,其文章高过当今的时代(文章高于时),在上书中又敢于言说朝廷的得失,所以老臣才举荐苏轼为谏官的。
不想,朝廷没有恩准也就罢了,还有歹人借机诬陷,使得苏轼反倒因我而受到连累。
如今,为了赎回苏轼被诬罔之罪过,老夫特乞求致仕(恼了,不干了)!
起初,朝廷没有批准。
后来,范老先生又接连上书奏请朝廷承认苏轼无过,还上书痛斥了王安石集团的厚颜无耻之举。
神宗没法,只好批准了。
老先生终于光荣地退休了(遂落职致仕)。
范镇临行前上表谢恩,仍坚持己议,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神宗“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
退休后,苏轼前往祝贺,说“公虽退,而名益重矣!”
范镇十分难过,认为“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
。
于是,范老先生就开始整天与宾客一起饮酒赋诗。
直到后来苏轼获罪,被投入御史台狱,官府急于向他索要与范镇的来往书信文章,范镇还是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辩论救助苏轼。
久而久之,范镇被迁徙到许州居住。
当然了,这是后话。
二十八日,苏轼又给二伯家的堂哥苏不疑(从名字的字面意思可知,大概是此人不会去怀疑别人)去了信,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近况:
苏轼说,自从身处京城二年有余,因为自己议事愚拙,得罪了不少的权贵。
近来,朝廷已在着御史收集和检举自己的罪状,还要被送到管事的衙门去考察。
所幸查来查去,所谓的罪名都不存在,朝廷只好作罢了,可以想象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了。
苏轼又对二堂哥说,去年五月王闰之又生了一个儿子,小名就取了个叫“叔寄”
(也就是后来的苏迨),如今也学会走了,非常可爱。
苏辙去年八月在陈州(今河南淮阳)也生了一名女婴,取名宛娘。
至此,由于范镇举荐苏轼所引发的风暴,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宣告平息。
但在苏轼眼里,自己此次遭致弹劾,乃是以虚名而受到实祸,然而古往今来,往往君子们所追求的忠义之道都是极难达到的。
以至于自己想到这,今后也绝不会再为此事所屈服。
十一月二十,和苏轼同年考中进士的同学章衡(字子平)要以右司谏(掌规谏讽谕,箴诲鉴戒、拾遗补过)、直集贤院的身份出任郑州知州。
对于这个老同学章衡状元,苏轼是极为赞赏的,当年一同考试时,张同学考了第一名。
他的文章写得很是精美,经史子集的学问也很丰富。
从政后,处理起政事来机敏有加,谨守正道。
平时行事谦虚,绝无一丝浮躁的行径。
可就是这位优秀的同志,却因困顿于基层政府的事务之中,没有得到天子的器重。
();() 如今,老同学要平步青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