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八十五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徐州治水的大禹模式(第2页)

();()  面对此种天灾,苏轼在征求当地父老与年长者的意见后,赶紧召集精装民夫五千人,加上看守奉化牢城的士卒,开始日夜不停地修筑堤坝。

苏轼采纳老人们的意见,以这两条大堤作为基础,加宽加高,分东西两路进行:东路从小市门附近的城墙开始,向南稍西延伸,止于戏马台东麓。

西路从戏马台西侧的新墙门开始,向西伸展,在古城西南隅拐弯向北,止于南京门以北。

十月初二,京东路安抚使闻知苏轼带领徐州百姓抗洪之事迹,特上奏朝廷给苏轼请功。

过了三天,黄河水渐退。

当初大水压境之时,正逢天雨不止,城中富户均争欲出城避险。

面对这种情况,苏轼临阵高呼曰,假如你们这些富裕之家都出城了,城中将民心动摇,那么我与谁来共同守城。

没有人守城,徐州城将会毁于一旦,到时候你们这些富户的家产也将会不保!

请大家相信,只要我苏某人在,水就绝不会败城!

于是,遣人将富户们都劝回城里,人心始安。

苏轼身穿蓑衣,拄杖穿梭于雨中,亲往各个抗洪点查看,路过自己家从不回去。

各处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官民,都被苏太守的精神所鼓舞,都纷纷表示,太守大人都不惧洪流,我等草民有何惧之,这不正是我们效命家乡的千载难逢之机吗?

于是乎,在大水逼城、十万火急的情况下,苏轼集中了有限的财力物力,修筑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抗洪长堤。

与杭州、惠州的苏堤相比,徐州的苏堤建得最早,路线最长,最壮观,这是一条护城堤、救命堤、千秋功德堤。

正是因为它,彭城抗住了大洪水,一城十万生灵才免于涂炭。

熙宁十年秋。

十月十三日,黄河水终于复归故道。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

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之说,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

据统计,在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十六次。

其改道的路径,最北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并入长江。

而北宋时期苏轼面对的这次改道,在黄河的改道史上虽然算不上大的改道,但足以使苏轼亲身经历了这条“母亲河”

的奔流无常。

“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鱣。”

这是苏轼在黄河水患得以遏制之际,有感而发的一些有关黄河改道历史的感慨。

据今天黄河水利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来看,苏轼所言,在历史上都是真实的较大的改道事件,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对黄河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十月二十六,朝廷恩准了杭州知州赵抃(字阅道)的上书,把龙山的废佛寺妙王院改为道观,让钱氏后裔中道号“自然”

的道士住持。

再把钱氏建在钱塘的坟茔、祠庙交给自然道长,把建在临安的交给当地净土寺的僧人道微掌管,并每年度脱一名僧人,使钱氏的祠庙世世代代有人掌管。

赵抃的目的是,汉代窦融将河西王郡归还了大汉之后,光武帝就下令当地官吏重修了窦氏先祖的坟墓,并用太守之礼祭祀他们。

而江南钱氏的功绩远在窦融之上,如今家庙破败,不足以劝勉奖励忠臣,慰劳答谢一方百姓应有的态度,所以要求朝廷对于吴越王钱镠家族有一个肯定的态度。

();()  天子接到赵抃的请求后,立即批复照准。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