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非常激动与受宠若惊,紧接着就又上了《上神宗皇帝书》。
《上神宗皇帝书》,是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之态度的一种真实体现,反映了这一时期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理性批判。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军事方面,苏轼还是极为幼稚的。
因为军事与外交等重大的工作,那是需要经过长期历练方能奏效的。
当时,契丹、西夏疆域虽广,但多为不毛之地,或因气候原因无法耕种。
由于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势必得向外拓展,压缩北宋生存空间,双方为此在边境上大打出手也是情理之事。
北宋政权自建立之始,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飞扬跋扈,重蹈李唐覆辙,为了能够消弭隐患那是绞尽脑汁,最终通过一系列措施解除了武将的兵权。
但是,此举虽然对加强中央集权固然有利,却形成了北宋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特殊兵制。
一旦战争发生,协调作战的灵活性就完全丧失。
武人跋扈的情况虽然得到有效遏制,但矫枉过正,过于束缚了武将的手脚。
在战争中又不断削弱武将实权,刻意抬高文官的地位。
崇文抑武令武将素质普遍下降,武人心理失衡,不思进取,畏战心理严重。
特别是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彻底丧失与北方游牧政权作战的信心,转而将全部心思用在了“守内”
一面。
后来,继任者不思振作,宋廷逐渐形成了“守内虚外”
的国策。
所以到了北宋中期,被洗过脑的像苏轼的这类文官,也说过那些极具代表性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话。
例如,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竟然这样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
历史证明,宋廷上下不以开拓进取为立足之本,反以修道德、务本业为根本,完全是舍本逐末。
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与强邻不是比谁的拳头更硬,而是大谈礼义道德,宋人大概是脑子被驴给踢了。
——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历史局限性”
吧!
神宗皇帝在一字不漏地拜读了苏轼的三封奏章后,也许是被苏轼的爱国精神感动了。
据史料记载,有一天,神宗问王安石道,苏轼的为人如何?
王安石知道苏轼向来对于新法的态度,可以说是自己的异己,恐怕年轻的神宗皇帝接下里会重用苏轼,所以连忙说:
陛下为什么要召见苏轼?
神宗道,朕看到苏轼的奏议异于诸人,所以决定召见。
并且苏轼还对朕说,陛下若轻易就召见微臣,这样并不好。
因为人臣向来以得到皇上的召见为荣,如今陛下尚不知道微臣的情况,就仅以一些上奏的言语就召见微臣,那么恐怕朝廷上下人人都会争相效仿。
又说朕给臣僚封官封的太快,以至于今后效果如何以至于不能始终。
苏轼这些话,爱卿认为如何?
安石道,陛下给臣僚加官,不会不加考实,虽然加官但有何害?
();() 神宗又道,苏轼还给朕讲了一些兵法上的道理,他说先动者为客,后动者为主。
主常胜客,客不常胜,治天下亦然。
人主不欲先动,常以静应之于后,乃胜天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