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苏轼又给二堂哥去了信。
信上除了介绍自己的情况外,还给二哥说了大堂哥苏不欺已被朝廷任命为蓬州宜陇(今四川南充市宜陇县)县令。
关于这个宜陇县,首先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之缔造者朱德元帅的故乡。
在历史上,仪陇县这个县名那真是命运多舛。
它原本名为仪隆县,因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所以改成仪陇县。
谁知公元一九零九年,辛亥革命前夕,因避末代皇帝溥仪之名讳,又改仪陇县为“宜陇”
。
到了一九一二年,再被中华民国复名为仪陇县。
苏轼还在信中说,十六郎的遗眷,还有两个孩子苏彭、苏寿也都接到自己的身边了。
弟弟苏辙也将于明年过了腊祭就去赴任。
那么,什么是“腊祭”
呢?
腊”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
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祖先与五位家神: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
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
由于“腊祭”
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
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正是苏轼还未与家乡断绝联系的仕途早期。
一旦到了后期,故乡已成了一个自己遥不可及的梦。
处理好家事,苏轼听说吕希彦(字行甫)要到河阳去出任二把手,于是写诗送行。
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中的“河”
,古代专指黄河;“阳”
,指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河阳正在黄河北岸,太行、王屋两座山的南面,故得此名。
我起初感到有点好奇,为什么苏轼结识的朋友都是官二代?比如这位吕希彦,还是一位官三代。
爷爷是北宋中期官员、学者,太尉吕夷简,叔叔吕公著和爷爷一样也是北宋名相,家族数代中封公封侯的不计其数。
后来,又查了资料后始知:
太尉吕夷简的父亲为吕蒙亨,官至光禄寺丞、大理寺丞。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
祖父吕龟祥,官至寿州知州。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兼尚书令、祁国公。
曾祖父(吕希彦爷爷的爷爷的父亲)吕梦奇,后唐时兵部侍郎、北京副留守,后赠太师、齐国公。
这样算下来,苏轼的这位朋友吕希彦可以算得上是官六代了!
俗话说,朝中无人难做官。
古时候的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现象更为明显,升官加爵全凭皇上的喜好就能搞定,这还不算上世袭和荫进的子弟。
所以说,在官场中混的人,大都有点背景的。
因此,我们不用逐一扒开苏轼朋友的家族史,真正贫苦农民出身的官员少之又少。
不过这位吕希彦虽为相门之后,但一点俗举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