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捋顺了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与变法的内容及背景后,我们今后的工作就是要详述苏轼在这场变法中的各种举动。
熙宁二年八月十四,汴京城里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苏轼受朝廷的诏命作为国子监举人考试官,开始了为国选材,当然主要是为王安石网罗鹰犬和走狗。
同为考试官的还有:
集贤校理王汾、胡宗愈、王益柔;
密阁校理钱藻;
馆阁校勘顾临;
监察御史里行张戬(字天祺,今宝鸡市眉县人,张载最小的弟弟);
比部郎中张吉;
这是一次严肃的考试,从豪华的监考官阵容就可见一斑,考试的题目是苏轼出的。
由于当时神宗皇帝独宠王安石,造成了王安石的凡事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所以,苏轼欲借此抨击一下王安石,于是在此次的国学秋试的策问中发策的题目是:
“勤而或治或乱,断而或兴或衰,信而或安或危。”
苏轼先是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
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灭。
事同功异,何也?”
并以此让考生们详细分析成功失败的根源以及所作所为相同而结果相反究竟是什么原因。
明眼人一看,其主旨有影射当朝怂恿皇上变法的主要人物王安石之嫌,果然,当王安石得知了这件事后,立即勃然大怒。
后来,神宗皇帝数次想起用苏轼,都被王安石想方设法阻挠并搅黄了。
八月十六,苏辙因不满王安石的一些政策,向朝廷请辞条例司的官职,结果又被任命为河南府留守推官(推官,是古代官名。
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苏辙未赴新任。
王安石想任命孙立节(字介夫)来接替苏辙的条例司职务,谁知性格刚强的孙立节直接回怼过去,对王安石说,王公的话太过分了,你应当找那些比我强的人。
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到条例司来的。
王安石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孙立节见王安石站起来径直走入房里,自己也快步离开。
苏轼也就是此时才开始认识了孙立节,由于政见相同,以至于成为了世交,后来孙立节儿子孙勰(字志康)的墓志铭就是苏轼的三子苏过给撰写的。
此时的司马光老先生接到朝廷的圣旨,被要求为朝廷选取谏官。
“谏官难得,卿更为择其人”
,神宗皇帝的话言犹在耳,司马光老先生更是不敢怠慢,回到家就开始左挑右选,选好了四个人的名字密奏朝廷,并称这四个人都为自己所素知。
这四个人分别是陈荐、苏轼、王元规、赵彦若。
在密奏中,老先生是这样评价苏轼的:直史馆苏轼,制策人优等,文学富瞻,晓达时务,劲直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