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奈何红颜命薄,只争得痛哭流涕。”
这一部分是由女声唱出的,关于这一段由谁唱,其实她和张不凡有过讨论,一开始都想让张不凡独唱,因为这属于沈园的意像,但是感觉到黄绮唱这一段也非常不错之后,就决定不再拘泥,反正沈园也没什么性别。
现在在舞台上听来,感觉由黄绮来接唱,要比张不凡一个人全唱更有力量。
林刚再一次用加花把歌曲推上高潮:
“为什么爱如潮涌,挡不住东风世情。
为什么魂断香消,只换来一声悲泣。
为什么爱如潮涌,挡不住东风世情。
为什么魂断香消,只换来一声悲泣。”
男女声同唱,带来一种深刻无助的控诉感觉。
实际上,这一部分,除了用双排键的和声效果之外,连白莎莎和林刚也在跟着和声,场面十分震撼。
而且感觉这样的和声是很有专业色彩的,特别是白莎莎的和声,用假音浮在高音区,如泣如诉的,非常动人心魄。
这在邱素萍的编曲里,其实伯钢琴给出的副旋律,因为邱素萍的声音单薄,出不来这样的人声效果,只能动用钢琴,但论效果,还是人声更为断肠。
这应该是白莎莎根据她的理解,将一部分的钢琴副旋律改用人声来演绎,张不凡估计是不敢这么改的,因为他迷信邱素萍,不可能改。
这一改,无疑让整个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感染力十足。
可能就是因为这感染力,邱素萍自己也在轻声跟唱,用手指模拟自己在弹这一部分,心里百感交集。
最激动人心的合唱沉寂之后,钢琴独奏轻轻地再次响起,象是荒漠上的一道流泉,带来一种无限的沧桑,而在钢琴声的上边,还是白莎莎,用更细的人音,在轻哼着,浮出一种仿佛飘在天外的哀怨感觉,配合着低沉的男中音诗朗诵,给出一种天人永隔的悲凉: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琴声和吟声隐去,全场岑寂,一会儿,灯光大亮,所有的人起身鼓掌。
五个人都上来谢幕,在潮水般的掌声中挥手离开。
……
邱素萍长长地吐了口气,好像,心也没想象中那么疼,只不过有些酸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