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把那些河上讨生活的人都雇来修河,也能一举两得。”
贾琮道。
庞超道:“王爷和顾中堂想到一处了,他也有这个想法。
另外,吴节度从山南递来折子,说在那边推行汉化遇到些阻碍,主要是精通汉文的人才太少,请朝廷调拨些讲郎过去。
我建议从天下秀才、童生中选拔些送去。”
贾琮一拍脑门,道:“早该想到。
先生此议甚善,科举这根独木桥何必用这么多人去挤,何况许多人注定一辈子考不上。
我看让礼部并各省先选一千人送去,不够再加。”
庞超道:“只是有个关碍,故土难离,这些读书人未必愿意千里迢迢远赴海外。”
贾琮笑道:“若说不愿去,不是故土难离,而是价格不够。
告诉礼部,我给他们开个价,凡读书人愿去山南的,皆授学官、教谕官职,举人授正七品,秀才授正八品,童生授正九品。
童生赏赐房屋一所、田地百亩、山南少女一人、健妇二人、奴仆二人,秀才、举人再酌情增加。
若还不愿去,我再加码,反正山南百姓众多,难道还养不起几个教书先生?”
庞超抚掌笑道:“如此,天下许多皓首穷经的童生、秀才都要争先恐后了,过去直接就做官,还有许多赏赐,再不回乡也值得。”
贾琮道:“科举能一帆风顺考上倒也罢了,若考不上,着实荒废光阴。
我看以四十岁为限,不论是谁,到龄后不许应乡试、会试,国朝不需要这么多老头做官,都多些自知之明,该干嘛干嘛去。”
庞超道:“如此也好,免得许多人一辈子误在科场,四十不惑,也该清醒了。
我回去就把王爷的意思传谕礼部。”
贾琮颔首道:“先生觉得此时取东瀛如何?”
“正当时。”
“好,有先生这句话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