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五章 苏老泉绝不是一个瓤茬儿(第2页)

马永卿方以其舅父张桐荐,从刘安世问学一年有余,退必记其论学之语,后经整理成为此书。

刘安世是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学者称之为元城先生,故作者取“元城”

作为书名。

书中所载为刘安世论事论学之语,间以旧闻。

();()  苏老泉不仅自己动手、赤膊上阵,还会命苏轼兄弟去向眉山之西寿昌院的儒者刘巨(字微之)学习。

某天,刘巨心血来潮,吟出了两句自认为很得意地诗句:(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苏轼从旁边试探着说,学生以为,‘雪片逐风斜’五字,如能改为‘雪片落蒹葭’,可能更妥一些。

因为从字面上讲,雪落了应有个着落,诗句也就稳了,可是从意境上说,‘雪片落蒹葭’重在动后有静,一动一静,归为平稳。

此前的‘雪片逐风斜’一直是动,而‘雪片落蒹葭’则动而归静……”

刘微之大奇,同时又发自内心地说道,小子,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是我三生有幸,但是,以你之才,为师已经教不了你了,你可以出师去另请高明了!

除了刘微之,苏轼兄弟还曾师从过同乡史清卿。

这一年,与苏轼余生关系较为密切的两个人物出生呱呱坠地了,他们分别是:王翚(音灰)与李之仪。

皇佑元年,苏轼十四岁时,他的一个老乡罢官回乡,此公的名讳叫伋,字师中,眉州眉山人。

少学读书,通其大义,不治章句(不带作诗的)。

生性任侠,喜好人事。

与其兄孜,相继举进士中第,知名于时。

眉人敬之,号之“二任”

,而苏老泉,尤其喜欢与之亲厚。

任伋初为河南新息令,民爱之,买田而居。

后通判黄州,再转知泸州,后病殁。

苏洵这段时间做了《名二子说》,详细地解读了为子取名的大有深意: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

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

,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

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

,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

然而,一生命运多舛的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