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你的朋友(不管是强联系还是弱联系)先了这个链接,你看到以后转。
另一种是你自己独自现这个链接。
可以想象,前一种方式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后一种大,社交网络的作用就是让网友向我们提供信息啊。
face的这个研究通过随机试验的办法来跟踪特定的一组网页地址,结果现别人分享这个地址给我们,我们看到以后再转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们自己看到这个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feed),大倍以上。
这两种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feed),也就是网友分享的放大效应。
我们的转行为是相当亲疏有别的,人们更乐意转“强联系”
分享的信息。
统计现如果强联系给我们一条信息,我们转它的概率大约是弱联系过来信息的倍左右。
这是理所当然,强联系之间本来就有类似的兴趣。
有人据此甚至担心,社交媒体加剧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个局面,我们会不会因为总跟志趣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变成一个个孤岛呢?
不用担心。
这个研究最巧妙的一点是:它不但比较了我们愿意转强联系还是弱联系,还比较了两种不同联系的放大效应。
强联系的放大效应是,而弱联系的放大效应是。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网址,你看到一个弱联系分享给你你再转的几率,是你自己现这个网址再分享的几率的倍。
再说白了,就是强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来也有可能现;而弱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没告诉你你恐怕就现不了。
这个性质和当年granovetter说的何其相似!
然后再考虑到人们接收到来自两种联系的信息总量,把它们用相应的分享几率加权平均之后,现来自弱联系信息的影响力远远过强联系。
也就是说,虽然人们重视强联系,人们的大部分知识还是来自弱联系。
现在“弱联系”
理论已经被推广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仅仅想学点东西,找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应该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强联系”
,而应该走出去追求“弱联系”
,比如我下面要说的这个有意思的现象。
别跟熟人合伙
已经有统计表明,从弱联系那里获得想法,乃至于与弱联系合伙创业,有利于提高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
社会学家artruef问卷调查了个在美国西部某个大学(其实是斯坦福大学)获得ba学位且至少尝试过自己创业的“企业家”
,试图从中现弱联系和创新的关系。
ruef统计了这些ba们所创办公司的人员构成和信息来源,并且使用各种办法评估这些公司的创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产品或者新的销售手段,是否打入国际市场,有多少专利等等。
是从哪来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创业的?ruef现,这个创业想法来自与家人和朋友这些强联系讨论的,只占。
而来自与客户和供货商这类商业伙伴这些弱联系讨论的,则高达。
另有人则是受媒体或专家启。
可见好想法来自弱联系这个定律从创业之初就管用。
看来经常出去参加饭局的确比在家呆着强。
但是那些连饭局都不参加的创业者有可能更强。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公司开起来以后的信息来源。
调查表明,如果你在创业过程中的信息网络主要由弱联系构成,你的创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强联系的公司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