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到秋天,辽东南部的庄稼基本成熟,李海岸带领一万人走陆路,一路向西开进,边走边捣乱。
地里的庄稼,除了满足人吃马喂之外,一律放火烧掉。
牛进达带领一千多人,开着楼船,沿着海岸,与李海岸部齐头并进。
高句丽人从来没见过这么打仗的,不来攻城,专门搞破坏。
刚开始他们还不是很在意,没过几天就坐不住了,站在城头极目远望,除了南边的海是蔚蓝色,北边的山是青黛色,剩下的地方全是灰黑色。
庄稼全被烧光了,明年可吃什么呀,各城的高句丽守军被迫出城进攻大唐军队,试图阻止他们继续放火。
辽东南部沿海一带的城池都是小城,每座城的驻兵不过几千,凭城固守还有几分胜算,出城野战简直就是飞蛾投火。
高句丽人还真是采用了飞蛾投火的战术,明知不敌,不停地向大唐军队挑衅,一日数战。
对于高句丽人的小打小闹,李海岸完全不放在心上,高句丽人一露头,就派出骑兵分队予以迎头痛击,大部队我行我素,该吃吃,该烧烧,一路上游山玩水捎带着发泄每个人心底都有的破坏欲。
不光高句丽人没见过这么打仗的,就连大唐士兵也是头一回这么打仗,觉得非常新奇有趣。
这样打仗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就是缴获太少。
士兵之所以愿意打仗,图的就是打胜仗能缴获财物和奴隶,只要不死,打一仗就能发一笔财。
现在这种打法,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也发不了财。
地里有的是庄稼,可背上几十斤粮食又能值几个钱呢,还不够受累的呢。
似乎非常体谅大唐士兵心中的遗憾,高句丽人主动前来送礼。
军队频繁出动并不能阻止大唐军队烧庄稼,那就只有跟大唐军队抢庄稼,抢在大唐军队放火之前,把庄稼收割下来,带回城里。
于是乎,高句丽人不分士兵百姓,不分男女,只要是能收割庄稼的,就全部出城,争分夺秒,能收多少算多少。
这回好了,李海岸改变策略,把骑兵组成几支数百人的机动小队,等高句丽人出城后,快速穿插,截断其回城之路,步兵大队跟进,将高句丽人一围,不管士兵百姓,不管男女,全部抓起来带走。
高句丽人收割下来的那些庄稼也归了大唐军队,省得大唐士兵自己动手了。
高句丽人不是喜欢收割庄稼吧,以后所有收割庄稼、做饭、喂马的事全部交给俘获的高句丽奴隶。
赔了庄稼又丢人,高句丽人苦恼得不行,下决心跟大唐军队决死一战。
他们从附近各城抽调兵力,集中于积利城,等着大唐军队到来。
大唐军队很快就把火放到积利城下,高句丽军队出动一万多人,摆开阵势,挡住唐军的去路。
唐军士兵一看就不高兴了,心说:“我们这一路之上有的吃有的玩还可以抓人,这是多美的差事呀,你们凭什么拦着?你们不让我们痛快,我们就不让你们痛快,哥哥兄弟,杀吧。”
高句丽军队人数虽然略多于大唐军队,可他们都是刚刚从各个城池调来的,临时拼凑在一起,指挥不畅通、配合不默契,战斗力比不上大唐军队。
从高句丽军队摆兵布阵的方式上,李海岸看出他们各自为政的内情,因为除正中有一个四千人的大阵外,两翼都是一两千人的小阵。
李海岸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这一带的高句丽城池,没有一座驻兵万人以上的,眼前这一万多高句丽军队,必然来处不同的城池。
李海岸决定,猛攻高句丽军队的薄弱环节,一举将其阵形冲垮。
李海岸把全部兵力一分为二,分别攻击高句丽军队两翼的两个小阵之间的结合部。
怀着一股怒气,凭着一股锐气,大唐军队的前锋直冲敌阵。
高句丽军队抵敌不住,两翼均被冲开一个缺口,大唐军队继续猛攻,高句丽军队的两翼很快就溃不成军。
两翼溃败,中间的大阵不能独存,高句丽指挥官只好命令部队边打边撤,先撤进积利城再做道理。
大唐军队以“痛打落水狗”
的精神,穷追猛打,一直追到积利城下,斩首两千余级,俘虏一千多人。
高句丽军队逃进积利城,城门紧闭,加强防守,李海岸完全不理会他们,带着手下继续向西放火,一直烧到海边。
牛进达已经带着船队在这里等候,唐军士兵把俘虏押上船,升起船帆,回大唐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