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13章(第1页)

嘉平三年(251)正月,从孙吴方面传来消息:七十岁的吴主孙权,为了防备魏军在自己万一去世之后,直捣都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下令动员十万人丁,在正对建业的长江北岸,一处名叫堂邑的地方(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筑起堤坝堵塞当地一条叫做涂水的河流,以淹没北岸大片地区。

王凌得报,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大举出兵反击。

他的想法是:只要从中央得到调兵的虎符,即可借机举兵起事。

他的上奏,当然得不到司马懿的批准。

王凌无可奈何,只好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由于心情急切,王凌走出了相当草率的一着。

这是一着什么棋呢?

原来,新任兖州刺史已经来到平阿,其人叫做黄华。

黄华本是凉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市)的地方势力首领,多年之前曾经割据酒泉,与曹魏政府对抗。

后来山穷水尽,举手投降,从此改换门庭入了正流。

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他好不容易才挣到一个兖州刺史的职位。

就是这样的角色,王凌竟然想争取他来做令狐愚第二。

黄华到职不久,王凌派心腹杨弘去平阿,劝说黄华参加自己的行动。

殊不知杨弘没有说服黄华不说,反而和黄华联名写了一封检举报告,连夜送往京城洛阳。

司马懿收到检举报告,认为动手的时机已到,立即秘密下令,调集数万中央军的精锐兵马,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灭王凌。

这年五月,司马懿悄悄率军出发。

为了保持机密性,连往常他出兵时,天子要亲临送行这一项表示殊荣的仪式也取消了。

大军离开洛阳,登上舟船,经黄河,向南进入淮河北岸的大支流颍水,扬帆南下,急行军八百多里,来在豫州汝南郡项县以北十里处的百尺堰(在今河南省沈丘县)。

这百尺堰,是曹魏在颍水屯田区修建的大型灌溉工程。

由百尺堰再沿颍水顺流而下,三四天内即可抵达王凌所在的寿春城下(今安徽省寿县)。

司马懿进至百尺堰,对寿春形成大兵压境之势后,下令暂停进军,准备向王凌实施攻心之术。

他先以朝廷名义下达公开文书,在列举王凌诸般罪状之后,又宣布对王凌的罪行加以特赦,算是威恩并举。

同时,他又命令随军前来的王广,写信劝告自己的老父亲,早日主动向朝廷谢罪,不要负隅顽抗。

朝廷的文书与王广的家信,立即由特使送达王凌。

特使出发后,司马懿传令各军,作好全力进攻寿春城池的准备。

在王凌那一方面,司马懿的大军还未到达百尺堰时,他已得到了一点消息。

但是直到这时,他都还不知道杨康已经在京城告发了自己;而黄华和杨弘,把联名上交检举报告之事,也对他隐瞒得滴水不漏。

因此,王凌虽然怀疑司马懿来意不善,但又总觉得对方未必就知道自己的底细。

于是,他一面派出快马驰往百尺堰方向,送去向司马懿问候致意的书信,企图探明对方动兵的意向,一面又动员本部上万兵马,作好应变的准备。

他自己则率领幕僚和数百精锐亲兵,由寿春乘轻舟溯颍水而上,就近等候使者带回消息之后,好尽快决定对策。

他离开寿春时,派出了第一批信使。

走到途中,又接连派出两批信使。

但是,眼看已经西出寿春城池三百里有余,三封书信均无回音不说,连十多名信使也没有回来一个。

王凌终于明白大事不妙。

他正要下令回转寿春,司马懿的特使倒先赶到了。

王凌停舟之处,名叫浦口,其地西距百尺堰也有一百里左右。

当他看罢朝廷文书和儿子家信之后,立时明白自己已经陷入绝境之中。

武力抵抗须有实力作后盾,而现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悬殊。

由于得不到中央的调兵命令和铜虎符,身为扬州战区指挥长官的王凌,也无法大规模调集东南战区的军队。

现时他所能调遣的,只有直属本部的兵马一万余人。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