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11章(第3页)

望着河中春水漫漫,他闷叹一口气,不由得想起自己母亲当年那番话。

王驭的母亲是一位县主簿的女儿,自幼习学诗书,虽然从小门小户嫁入三槐王家,处处都有些生疏,她却能沉住气,始终面含笑意。

那时的三槐王家早已不复当年,各房之间互争互轧,越来越没了情面与礼数。

王驭的母亲仅凭这笑,便自然化解了许多冰冻。

有几家亲族最善争尖斗气,众人都怕,她却能应付裕如。

即便如此,有时难免受些气损,背地里偷偷抹泪。

王驭见过几回,有次忍不住问:“娘,你明明占理,为何还要忍气让着那婶娘?”

他母亲忙拭净泪,重又笑起来:“人活一世,哪里能处处论理?倒是事事都得有个着落。

今天哪怕娘论赢了,你婶娘心里自然窝住一团火,这火今天没有着落,将来必定要烧出一大团来寻着落,到那时想扑灭,便难了。

驭儿,你记着,桥归桥,水归水,各人各有着落处。

过些年你再瞧,水早去了海里,桥却朽在这原地。”

王驭那时少年心性,听不进去,遇着不公,不愿像娘那般隐忍,总要争论一番。

可争来争去,自家累,别人也累。

他渐渐发觉,这世间恐怕本没有公道,每个人都有自家一番道理,谁也说不通谁,就如鸟强要鸡飞、鸡强要鸭跳一般。

母亲那些话他听了许多遍,一直印在心里。

年纪渐长,便渐渐领会出其中道理,事事的确都得各有个着落处,这天下才太平。

于是,他不再与人争,更不去强拧,而是瞧人的着落处在哪里。

你想东,便由你东;他想西,便由他西。

顺着人情走,个个都安生。

于是,他脸上也渐渐现出母亲那般笑意,人也乐意与他交往。

这世间事便是如此,越拧便越拧,越顺便越顺。

他越活越泰然,亲族都开始唤他“王如意”

三槐王家举族迁到襄邑乡村,许多人都在愁叹,王驭却知道,这恐怕是最好的着落处,再在这京城耗下去,迟早要沦落无着。

就如江州陈氏,一门数代同居,到大宋初年,家族人数已达三万七千口,世称义门。

然而家产所出,哪里能赡济这么多人?朝廷为彰其孝义,每年拨粮两千石,并免去各项税赋。

即便如此,到了仁宗年间,陈氏仍难以为继,最终分产析居,分作六十多个支系,迁徙各路州。

三槐王家尚未全然败落,去了乡里,毕竟还有屋可居、有田可依。

到了皇阁村后,王驭还年轻,虽然事事促迫,却能沉住气,一一安顿好家宅。

又去向那乡里富户请教,在族中头一个寻见一些客户,将分得的二百多亩地佃了出去。

如此,家安财顺,倒比在京城大宅时松裕了许多。

他又留心向那些老农请教,学会相看地色,也知悉了许多农事艺理。

从中,他越发领会到母亲的高明,这农艺更得依着作物天性,方能样样有个收成着落。

其他亲族见他家计处置得好,都来向他请教。

王驭也从不吝惜,尽力帮着出些主意。

族中宗子是王豪,他引着族人迁居这里,自家却常在外头行商。

族中毕竟有不少事务得料理,众人又都巴望着王豪给些指引扶助。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