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在古代中国曾有多种称谓。
其中发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陆璃、玻黎、琉琳、还有五色玉、药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
还有古籍赋予玻璃“明月”
、“夜光”
美名。
关于明月珠有一个传说:公元前400多年,湖北的随侯有一天乘船出猎,满载而归时突然遇到风浪。
临危之际,才发现船头出现了一条大蛇,口含明珠感谢随侯数年前的救命之恩。
大蛇送给随侯的这颗明珠光彩夺目,后人称之为“明月珠”
或“随侯珠”
。
《庄子》里曾经提及这颗随侯之珠,说“其质甚美”
。
《淮南子》中更把随侯之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上载:“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
。
随侯之珠美名天下,但是直至1976年随侯之墓出土人们才明白,它就是精致而华美的战国琉璃珠!
在晋武帝统治时代,世风奢靡。
石崇夸富、敲断晋武帝珊瑚树而后摆出数十棵认赔任选的故事广为流传。
相较之下士大夫王济(武子)的奢侈生活鲜为人知。
然而《世说新语》的“奢汰篇”
并没有放过他。
书上说,有一次,堂堂的晋武帝司马炎临幸王济家,王济生活作风太过奢靡,“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
,晋武帝又妒又怒,饭没吃完就起驾回宫了。
如此看来,判定他奢侈的一个铁证就是使用玻璃。
在中国古代,玻璃如此尊贵,一直高高在上于普通人的生活,它的生产一直没有成大气候。
旋即,西域的钠钙玻璃涌入中国。
这些玻璃比中国铅钡玻璃耐温性能好,更结实更耐用式样也更丰富。
一时间,中国本土的玻璃价格被迫跳水,本来就不景气的玻璃业雪上加霜,而模仿西方玻璃的风气日益盛行。
直至明清,特别是清代,因为鼻烟壶前后约400余年的风行,中国玻璃才从沉寂中苏醒,并在世界玻璃史上留下了不少稀世珍品。
相传鼻烟和鼻烟壶是1581年由意大利人利玛窦带进中国的。
鼻烟风靡一时,尤其是康熙、乾隆年间,从最高贵的帝王到最底层的贫民,无论贫富贵贱无不好之,甚至将其视为第二生命。
于是鼻烟壶制造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