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以今人跳出历史局限性的的眼光来看,苏轼这首诗作的后半部分确实是充斥着作者的自嘲之意,以至于牢骚之言满纸。
此时的苏轼,自己作完了诗,不知道日后还会有着怎样的麻烦。
他亦不知道,有一位与他后来有着交集的著名诗僧惠洪在江西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出生了。
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
自幼家贫,十四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十九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
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
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
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之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
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获释回籍。
在杭州时,苏轼有幸结识了一位叫张先(字子野)的文人。
此人在年富力强之时辞官(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还乡,整日流连于故乡的山水之间,好像是获得了新生。
由于终日沉溺于诗词创作,致使自己贫困潦倒,家中经常缺盐少粮,但只要一看到酒就会畅饮尽醉。
由于张先平时不计小节,以赤子之心待人,和性格相似的苏轼就成了忘年之交(年长苏轼47岁),平日里与苏轼在西湖里饮酒作诗,好不快活!
待到苏轼离任时,张先竟牵着苏轼的衣袖失声痛哭,不想让苏轼离去。
关于这个“有故事”
的人,我们在后面的章节里还要屡屡提及。
在杭州时,苏轼还与福州人林希(字子中)有着交往,林希曾与苏轼父亲同时赴试,与苏家也算是世交。
苏轼在京师时本来已不再作诗,但禁不住林希的请求,答应有时间再为他作几首。
此时,苏轼手头有一个从道人处得来的药方,林希想要,苏轼就抄给了林希,并嘱咐他服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熙宁五年,初春。
苏轼看到墙头花苞待放的红杏,一树的花蕾铺天盖地,群芳的叶芽将吐未吐,就忍不住想出城去探寻一下此地的春情。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这是苏轼此时所作《浪淘沙》中的词句。
当然,杭州城外多的是春意盎然的适合作诗的景色,苏轼于此时开始尝试着词的创作。
此篇宋词尚显稚嫩,完全没有脱离婉约派的艳词滥调,生活环境的相对安逸,使得该词作还与他日后那“豪放派”
的词风还相去甚远。
杭州,古称临安、钱塘,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路治。
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钱塘江下游、东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
杭州在夏朝之前属百越,夏商周时期属“扬州之域”
。
相传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时曾舍其杭(“杭”
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