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心中,增筑后的堤岸必须要做到三个方面,即“水至而民不恐,水大而民不溃,水既去而民益亲”
,其务实为民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寒食日这天,苏轼的老朋友李公择自齐州任上罢任,转而出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南下赴任的李公择取道徐州,专程来拜会苏轼来了。
谁知,苏轼刚好因亲往监督增筑堤岸的公事外出,李公择并不着急,挥笔作下三首诗给苏轼,苏轼得诗后一刻不停立马返回。
“从来苏李得名双,只恐全齐笑陋邦。”
这是苏轼次韵李公择的诗,诗中将自己与李公择与汉朝的苏武、李陵,唐朝的苏味道、李峤等“苏李组合”
相提并论,可见苏轼与李公择不同寻常的交情。
李公择这个人绝不是一位只会吟诗的酸文人,相反,他为政既能“通疏适变”
,又能宽严有度。
治理齐州(今山东济南)时,齐地一向多盗贼,李公择严加治理,可还是屡禁不止。
一天,一名惯犯落网,李公择询问齐州盗贼大量被捕却屡禁不止的原因,那个盗贼回答说,这是由于富裕之家为他们作掩护的缘故。
假如使盗贼自相为甲乙,而管理巡捕上门搜查,捉住一个窝藏犯予以重罚,借此杀一儆百,这样不久之后,就可以没有盗贼之患了。
李公择思考之后,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一律发屋破柱,拆除其房屋。
没过多久,齐州当地盗贼就绝迹了。
而李公择在江夏、吴兴等地任职时,却是为政宽简,黎民百姓与各级官吏都相处和谐,生活安乐,州郡也能得以大治。
李公择的到来,竟使城外督役的苏轼闻讯即回,“半道已逢山简醉,万人争看谪仙来。”
苏轼更是将老朋友李公择比作是“谪仙”
。
我们知道,苏轼的弟子一直都是将自己的老师看作是“谪仙”
的。
接下来,苏轼大摆筵席,宴请了这位老朋友,还把此举看成是“一洗儒生酸气”
。
这次相会,在苏轼眼中,正是:
良辰易失,四者难并。
故人相逢,五斗径醉。
况中年离合之感,正寒食清明之间。
时乎不可再来,贤者而後乐此。
恭惟提刑学士,才本天授,学为人师。
事业存乎斯民,文章盖其余事。
望之已试于冯翊,翁子暂还於会稽。
知府学士,接好邻邦,缔交册府。
莫逆之契,义等於天伦;不腆之辞,意勤於地主。
力讲两君之好,可无七字之诗。
欲使异时,传为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