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在考童生?”
的语气,都含着一丝犹豫和不确定。
景泰帝怀疑自己听错了:“童生?”
他想,也许是狄先裕名声不显,考到了更高的阶段,但是没人注意到。
这也并非罕见的事。
在朝堂中能力出众的臣子,当初念书时也不一定都名声赫赫,这与性格、天赋都有关。
一般来说,诗赋、文章出众的,最容易出名气。
再往远了看,名留青史的人物,也并非都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榜、三榜中出青史留名之才的也不少。
景泰帝想,也许狄先裕就是如此。
萧常侍只是不确定他有无考中秀才、举人。
毕竟除了自家父母,谁也没那么多闲工夫,去关注别家儿郎的科举进度。
却听萧徽以一种颇为复杂的语气,回答他刚刚的疑惑:“……额、确实无功名在身。
只是臣也不确定,他现在还有没有考童生试。”
景泰帝:?
“无功名在身?”
他不敢相信的重复,“狄先裕如此奇巧之才,竟无功名在身?”
他怀疑萧徽记错了人,转头看向其他几名臣子。
虽然狄先裕新的名声,因为时间尚短,且过于脱离常规,导致传扬范围成谜,传播深浅程度成谜。
但从前二十几年积累起来的名声和印象,还是很扎实的。
如今新旧对冲,更令人成迷。
狄先裕,谜一样的男子,谜一样的咸鱼。
再几位略有耳闻的臣子,面对景泰帝对狄先裕颇为明显的好感、喜爱和期待,也不好真说那些“天资平庸”
“性子懒散”
“气坏夫子”
“嬉闹学堂”
……
于是有些干巴巴地给出略显中庸之道的评价,完美地展现了为官多年修炼出来的语言功底。
但有一点怎么用语言修饰,都是没法改变的铁打事实——狄先裕确实身无功名,连童生试都未过。
景泰帝听完,面庞上浮现出难掩的错愕,好一会儿才道:“这是为何?”
为何狄先裕这等聪慧奇巧之才,连童生都未能考取?
听描述,倒也不像是被打压的庶子。
姜琛作为前太子太傅之子,从先皇时期就追随太子一派,如今也是景泰帝心腹之一。
他对狄先裕也有印象,印象还颇为深刻:“许是缺了点念书的天赋?此子胸有壮志,还孤胆凌云敢想大败鞍厥,”
说起这姜琛就忍不住笑了会儿,“不过他也曾对臣说,不擅武器,最多只会做小儿弹弓。”
结果说完,就跑去工部,给出了能解天罡破阵椎的法子,姜琛笑道:“是个有趣的。”
“还有此事?”
景泰帝更是来了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