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关于海贸的奏折后,李培恩并未搁笔,短暂休憩后,他又提笔书写一封家书。
崇祯皇帝特别恩准,允许他将家族成员荫封为官员。
于是,他需写信回家乡确认此事。
明朝有严格的户籍制度,自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以来,所有百姓的身份都被黄册登记在案,不论家族兴衰,此身份终身不变。
除了常见的平民、军人身份,还有工匠、盐商、官员等各类身份。
每种身份对应特定的职业,朝廷据此设定不同的徭役标准。
可以说,身份登记是这个时代个人身份的最重要标志,直接影响个人生活境遇和家族兴衰。
在所有身份中,毫无疑问,官员身份最为尊崇。
拥有官籍者,无需对官员下跪,还能减免部分税费和劳役,堪称特权阶层。
然而,这种可以世袭的官籍在整个大明是最稀有的身份。
现在,拥有官籍的人可能比皇亲国戚还少!
因为官籍并非仅凭家中有人为官就能获得,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世袭职位,才符合转为官籍的条件。
自大明建国以来,除了开国功臣,那些文臣武将,
鲜少有人能享有这样的荣誉,尤其是后来者。
当然,李培恩这次的恩荫并非世袭。
尽管如此,一旦他的家族中有人得到这份恩赐,他们的家乡就会视其家族为特权阶层的一份子。
按照明朝的传统做法,这类对亲属的恩荫通常授予直系亲属,如父母和子女,就像戏剧中常说的诰命夫人那样产生。
然而,李培恩穿越的身体,自小便失去了双亲,命运多舛。
家中唯有他和年长几岁的兄长相依为命。
双亲离世后,生活艰难,兄长无奈选择了入赘,而尚且年幼且天生残疾的李培恩,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选择了入宫为宦。
算上穿越后的时光,他已做了两年多的宫廷侍从。
然而,这两年多,李培恩的前身从未与兄长通信。
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入赘比成为宦官更让人蒙羞。
入赘意味着改姓,抛弃父母赐予的名字,连同子孙后代一同失去家族的延续。
即便后来李培恩的前身攀附上了魏忠贤,逐渐显赫,也没有写过一封家书。
然而,穿越而来的李培恩并无这些旧观念。
他觉得,在父母相继去世,变卖家产才勉强安葬的情境下,兄弟俩无论是入赘还是行乞,都情有可原,毕竟,他们都在为生存挣扎。
因此,尽管崇祯吝啬地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只给了他这个无法传承的恩荫,李培恩并未感到不满。
他坚信,有了这份官职,他那位未曾谋面的兄长日后定能挺直腰杆生活。
写完家书,装入信封,李培恩对着门口的秋菊喊道:
“找一个家仆去河南商会打听一下,过年期间是否有回乡的商人,我有封信需要他们帮忙捎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