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1章 延河改稿(第1页)

1978年,8月初。

西京市,碑林区建国路上。

混杂着旧时光斑驳味道的灰尘在晨曦中轻轻飘荡,折射出暖暖的金色光芒。

自行车流中,一辆蓝白相间的“火车脸”

铰接无轨电车,慢悠悠地停在一棵绿意盎然的国槐树下。

“《延河》杂志社到了。”

听到售票员的提醒,方远平背着个帆布挎包,走下无轨电车,转入建国二巷,来到了《延河》杂志社门前。

“这是传说中的高公馆?唉,门卫呢?”

大门上挂着白底黑字的“延河杂志社”

“陕省文艺创作研究室”

的招牌,院中有一栋两层西式小楼。

主楼比一层高但又比两层低一点,目测一楼一半好像是地下室,带有柱廊和罗马瓶式栏杆,屋顶却又属于中式坡顶,具有明显的西式折衷风格。

西式小楼前,有一个类似洛可可式风格的喷泉池,绕着喷泉池有供车辆回车的车道。

方远平上辈子生于八十年代,中文系毕业,先当了几年影视剧编剧导演,又写了十年网络小说。

那天晚上,他刚刚晋升为大神作者,在会所抱着两个妹子庆祝,喝得酩酊大醉,没想到一睁眼,就穿越到1978年1月,一个在陕北延川县插队同名的知青身上。

插队这几年,住的是破破烂烂的窑洞,吃的是野菜糊糊和窝窝头,一年到头难见一次荤腥。

见几只田鼠那都要当成大自然馈赠的蛋白质一锅端了打牙祭。

这两年政策松动,开启了知青返城大潮。

知青们为了拿到回城指标,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接班顶岗的,有病休的,有拿到招工指标的,还有上工农兵大学的,甚至有人揣着菜刀找知青办和公社干部谈判的,不少已经返城。

可原主父母只是普通工人阶级,根本帮不了他。

1977年1o月恢复高考,本来是个好机会,可原主本来就不学无术,插队这几年也没看过书,理所当然地落榜了。

插队生活对魂穿而来的方远平就更无法承受了,他一刻都不能等,就想回城。

对未来的出路,方远平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下海经商,目前形势也不明朗,哪怕到了84年,经济领域还有几次倒春寒呢,一不小心就得摔大跟头。

他按捺住投机倒把的冲动,想到两个出路。

一要考上大学,二要在文艺上杀出一条血路。

八十年代前后,是可以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畅聊文学的时代。

一朦胧诗,就能让你火遍全国,比顶流还要顶流。

一本文学杂志,动辄行几十万册。

1977年,布了《关于稿酬及补贴办法的通知》,著作稿定为每千字2至7元,翻译稿为每千字1至5元。

表一篇三千字的小说,收入小2o元,相当于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学徒工这会儿月工资才18块呢。

今年3月份他写了一篇前世颇有分量的小说投给了《延河》,可犹如石沉大海,没了下文。

7月2o日至22日,经过充分备考的方远平参加了高考,考了454分,第一志愿填报了燕京大学中文系。

等待通知书的日子心情十分焦灼,方远平原本都忘记投稿《延河》这茬了。

谁曾想在前两天他突然收到编辑部的来信,让他来杂志社改稿!

这不,他立刻就开了介绍信跑过来蹭饭,啊呸改稿了。

“同志,没错的,这就是高桂滋公馆。”

旁边,一名中年人看着方远平,操着一口浓重的关中口音说:“这高公馆,可是有些历史典故的,对面,就是张学良公馆。”

“1936年,西京事变爆后,张学良和杨虎城把蒋光头扣押在这里很长时间呢!”

呦呵,这不是陈中石么!

热门小说推荐
明星爸爸宝贝妞

明星爸爸宝贝妞

妞妞。嗯你爱不爱爸爸爱有多爱很爱很爱是多爱啊像天空一样大的爱嗯在登临人生巅峰的时候,罗凯回到了重生前的那一刻。当他再次见到妞妞,才明白自己的归来,...

快穿反派话不多

快穿反派话不多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苏殷自从被绑定反派系统以来就勤勤恳恳的完成任务,无一失手。每一次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完美,成功取得人人喊打的反派Boss头衔。当然最后他也成功的被主角干掉了,再一次印证了反派死于话多的真理。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可是有一天主脑突然告诉他,由于许多反派死的太冤,集体暴动导致世界不稳,让他去改变反派的命运。exm???这活可不好干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快穿反派话不多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