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种地,一手颠勺》全本免费阅读
日头正烈,秋蝉的叫声从每个角落传来。
家里的男人都站在太阳底下干活,原先歪七扭八的篱笆全给拔了出来,挑挑拣拣,能用的留下,不能用的拿来烧火煮饭。
秦铮取了一根竹子插在地上比划要用的高度,见他久久未定,叶澜也走了上去。
他询问叶澜的意见:“要做多高合适?”
篱笆不宜太矮也不宜太高,叶澜干脆拿自己的身高比划。
叶老爹在吃食这方面上没有亏待原主,因此她得有一米六出头;秦铮就高得多,少说也有一米八五,两个孩子太矮,考虑下来拿她来做丈量再适合不过。
现在的一尺抹掉零头算三十厘米,篱笆的高度大概在肩膀和脖颈之间,算了算大概,她给秦铮比了个数,“五尺。”
有了一根做标准,剩下的都好说。
架起长板凳,竹子放上去用脚踩住,提了锯子就可以开始裁。
大多数竹子能锯上两到三段,加上那一堆挑选出来的旧竹子想来是够用的,再不济就再上山砍。
锯好的竹子下端要砍成尖,这活交给了叶澜。
她坐在屋檐下,用柴刀对着下边劈。
叶老爹则是搓捆篱笆要用到的棕绳。
前些日子听女儿女婿要修篱笆,他很快便去寻了棕树割棕树皮。
用镰刀把棕树底下麻布一样的部分割下来,简单把乱的地方割去,叠好卷成一捆捆带回来。
不知道具体要用多少他都是往多了割,带回来之后用手撕开,再在耙子一样的工具上来回将棕皮扯成棕丝,卡在上边的部分用手多扒拉几下,棕丝越细越好。
往上边撒水,用两根细竹竿上下挑松打散棕丝使其均匀,接着再捋顺,便到了拉丝编绳的时候了。
这一步骤需要用到特殊的工具,类似于叉子,一个等长的“山”
字上边一根横木,三根头头从上边冒出来。
上一点油润滑,一个头勾住一点棕丝,接着便开始转动。
左右手要相互配合,右手转动,左手让扯出来的棕丝保持差不多的量,棕丝便被纺成了小股的细绳子。
棕绳拉到一定的长度,胳膊展不开了时,大拇指一转,绳子便因为惯性绕着“山”
字一圈圈打转缠绕。
一个叉子能转出来的长度有限,便两个叉子轮番上阵再接起来。
门槛上挂着铁钩,接好的棕绳勾上去,一只手顺时针另一只手逆时针,两股细绳就交叉缠绕成了更粗一些的绳子,这样扎得时候更牢固。
如若想要更粗一些便用上第三个叉子,两股棕绳和一股挂住,在左右手的相互配合下,单股棕绳能巧合的卡进两股棕绳里的缝隙。
左右转动几下,完美打结。
用镰刀割下,稍微整理好搓一搓拉一拉,一根能称重百斤、不变形不易腐烂的棕绳就做好了。
三个大人各司其职,两个孩子就拿着蒲扇给他们扇风,这两个扇着了另一个就被落下了,于是满院子跑来回扇,乐此不疲。
太阳被山尖掩盖时,竹子终于处理好了。
按大小一共分成了三个部分,取两根出来在院前两个角定点,用力将尖端插下去,砍刀拍一拍扎得更稳固。
底下拉上一根线,横竖一共三条,顺着线撒上石灰确定位置,之后便用差不多粗细的竹子沿着线插成一排,同样用刀拍实。
这样还不算稳固,若是刮大风怕是会给吹倒。
上下两端要加上一根横木起稳固作用,棕绳在此时便帮上了大忙,间隔两三根竹竿便系上一节,试着摇晃了一下,扎得很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