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七章 陆行出川父子三人名动京师(第2页)

胡宗愈,常州晋陵(今常州市区)人。

参加考试前,苏洵收到好友杜叔元(字君懿)的真心馈赠,一支自己珍藏的诸葛笔。

诸葛笔,唐宋时名笔。

亦名“散卓笔”

出自南唐制笔高手诸葛氏。

诸葛氏制笔有术,技艺精湛,锋毫尖锐,外形圆润,铺下不软,提起不散。

据说,宣城特产的诸葛笔,笔头是用鼠须制成,故又称“鼠须笔”

相传此笔的制法,不用柱毫,不分心副,而是用两种或一种兽毫参差散立扎成。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能做到尖、齐、圆、健四德具备。

诸葛笔在当时也算是笔中的驰名品牌,以此相赠,方显两人的交情,苏轼知道,老父常常是以兄长事他君懿伯伯的。

苏轼兄弟二人也参加了考试。

不久后榜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袁毂(字容直,一字公济)高居榜首,苏轼名列第二,苏辙也榜上有名。

九月十九,苏老泉撰《送石昌言使北引》,命苏轼书写。

石扬休,字昌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是苏轼父子标准的老乡。

受到欧阳修激赏的苏洵,又再接再厉地上书《上韩枢密书》、《权书》于时任枢密使的韩琦,与之论及制兵之豪纵在厉威武(此人拉关系的能力着实不一般,读书之外的功夫下得也很足)。

深受鼓舞、像打了鸡血一般的苏老泉认为:

当世之大患为大臣都爱好声名而惧怕讥谤,好名则会多树私恩,害怕讥谤则会执法不坚。

造成兵冗而骄的责任应由谁来负则呢?

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老苏当然不能直接指责皇帝,只能要求主管军政的大臣对此负责。

先把皇帝开脱出去,自然把“天下之兵,豪纵至此”

的责任归咎于枢密府,是由于大臣“好名”

、“惧谤”

、“树私恩”

、“执法不坚”

造成的,明眼人都知道,苏洵旁敲侧击的对象是大将军狄青。

其实,苏洵并不了解狄青,这里只是人云亦云。

狄青出身微贱,以功以忠擢升重臣,是北宋一代名将。

作为枢密使的韩琦自然不是吃干饭的,不会听信苏洵纸上谈兵式的的一面之词,因此,对于苏洵的上书不置可否,置之不用。

自古读书人的理想就与致仕紧密相联,苏洵听说了一个好消息——张方平从益州调任京师出任三司使,就前去拜见。

(三司使,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

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

,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

,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在张府上,张安道(方平字安道)微笑着问这位老朋友苏老泉道: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