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就询问了这件事,待此人讲完了他与仙人游览仙界的故事后,就连苏轼也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作了一首《芙蓉城》诗。
王迥,字子高,本为赵州人,因娶江阴巨室之女,遂占藉江阴(今江苏无锡代管县级市,简称澄,因地处“长江之阴”
而得名)。
也正是由于苏轼的这首《芙蓉城并叙》,历代的文人骚客才把当今“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所在的江阴市称作“芙蓉城”
。
到了春日,为害的水患刚退,大旱又至。
苏轼祷雨于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当地父老皆云,此石潭底下与泗水相通,所以潭水与泗水的清浊变化一模一样,并且还常见潭水中有河鱼出现。
逢此大旱,依照唐朝刘禹锡的说法,每逢大旱之年,将一虎头置于龙潭之中,这样一来,潭中将会龙虎相击,其势必斗,则可以兴风雨。
刘禹锡曾信誓旦旦地说,以前每遇岁旱,多尝试此法,屡屡应验。
于是,苏轼就援引此法,并郑重地作下青词,到石潭祷雨。
结果还真的应验了,苏轼作了《起伏龙行并叙》诗以记。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排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正式到石潭谢雨之时,苏轼依然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还作了这首《浣溪沙》词。
工部尚书陈希亮之子陈慥,家住龙丘(即今湖北武汉新洲区三店街),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
隐居龙丘。
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
。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成为了好友。
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隐士。
其父陈希亮陈公弼曾是苏轼在凤翔府的上司,成语“河东狮吼”
的典故即出自陈季常和其妻子柳月娥的事迹。
苏轼在凤翔作签书判官时,遂与季常相识。
后陈氏移家洛阳,苏轼被贬黄州后,小陈还数从之游。
陈季常藏有《朱陈村嫁娶图》,苏轼曾在此画上题过诗。
如今,由于苏轼要到徐州下辖的萧县去劝农,正好又来到这个朱陈村与临近的杏花村。
朱陈村全村仅朱、陈二姓,世为婚姻,唐时的白居易也曾有诗咏过其事。
因为该村离县署较远,因此官事极少,另外处于深山,民风极为淳朴。
由于民安其土,加之并无羁旅行役之苦,所以此地的山民亦多长寿。
见到了朱陈村,又想起了老朋友陈季常,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可令苏轼感慨的是那种悠远的淳朴之风已被打破,“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租夜打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