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二十六章 二次归乡守制永别故乡的云彩(第3页)

不管“老泉”

是父子俩谁的名号,苏轼的老家确是有着这处老翁泉的。

();()  葬完父亲,苏轼家族又在墓地周围手植青松翠柏一大片,称之为营茔。

正是这手植松柏之举,使得几百年后的苏洵墓被后人顺利找到。

据传自宋以降,经南宋、元、明四百余年的变迁,苏洵墓地的碑志腐蚀剥落,失去了考查的依据。

明成化年间,州守许仁曾奉命寻找苏洵墓,先在蟆颐山前后找,未找到。

后据记载及苏轼诗:“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于是在可龙里柳溪山中顺利地找到了老翁井,从而找到了苏洵墓,认明了苏坟山。

十一月初四,皇上下诏求直言,四川阆中人鲜于侁(音身)时任蔡河拨发(掌拨发漕船的职官),应皇上的诏令,上书陈言十六件事,神宗非常喜欢鲜于侁的文章。

这个鲜于侁与苏家也是颇有渊源,就在苏轼二伯父在阆州任职时,就与鲜于侁相交甚厚,后来苏轼还传阅过鲜于侁的文章。

在去父母墓地的半道上,有一座院落叫“大池院”

十二月初七,上坟归来的苏轼偷闲到大池院里小憩时,还给此院题写了廊柱。

回到家后,苏轼给同年进士曾巩写信特意举荐了姓黎和姓安的两位同乡读书人。

熙宁元年(1068)春,三十三岁的苏轼致书同年进士兼好友的曾巩,说自己的祖父苏序老人家在家乡德高望重但却没有为世所用,所以不能在天下展示自己的才能。

还说有些古人也并不都能显示自己的才能,然而还是有人能够在后世扬名立万,那是有人在替他们传扬彰显的缘故。

好在自己的父辈苏老泉已将祖父的经历总结出来了,因此希望曾同年能为祖父苏序写下一篇墓志铭。

四月初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省樟树市)人,北宋学者、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刘敞(字原父,一作原甫)病逝,年五十。

此人也是常和欧阳修、梅尧臣等大佬在一起happy的人物,刘原父对于苏轼曾数度提携,作考官时,对于苏轼和章惇皆以国士待之。

投桃以报李,苏轼自然非常沉痛地为刘原父先生写下了祭文,祭文中称刘原父可谓是众美德兼备的良师益友。

当时的朝堂上,王介甫常常是“大言滔天,诡论灭世”

,以自己掌握的经术妄自尊大,其他人等都敢怒不敢言,惟有刘敞刘攽兄弟敢于抑其锋芒,这也是苏轼所看重的地方,因此在祭文中苏轼特意提出了这一点。

到了秋七月,离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七个月,苏轼兄弟除丧,丁父忧结束。

苏洵临死前,因为大哥苏澹死的早,子孙们尚未成年,苏轼嫁给杜垂裕的那个姑姑死后尚未安葬,苏老泉就嘱咐苏轼要好生安葬姑姑。

所以,苏轼一经除丧,就马上又安葬了姑母。

后来苏轼当了大官,后世子孙可以得荫,就把自己的一个指标转让给了大伯父苏太白的曾孙苏彭。

丁忧三年,这是苏轼为官后最后一次的长时间居乡。

此后一经把自己置身于波诡云谲的官宦生涯,回乡,也就成了一种奢望。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