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理黄菊,为遣没蓬蒿。”
();() 这种直白通达的诗句,使得后世的苏学研究者纪晓岚先生赞叹有加。
纪晓岚评价道:字字沉稳,句句飞动,而结尾蕴藉,此为诗人之笔!
八月初十,苏轼与当时的陈州州学教授试国之四门助教崔度一起对饮于月下。
这时候的苏辙刚到陈州,脾与肺间都有暗疾,正好当时陈州有一道士叫王江,授以道家的服气之法,试后顿觉有效,于是苏辙严加练习,后来竟终身修习不辍。
崔度这个人,精通经史子集,熟知各项事务,就连举荐者韩琦都认为他是个人才。
后来,因为崔度被贬谪海外,苏轼还给好友欧阳仲纯写过信,拜托照顾一下仍寓居在陈州学舍里崔度的妻儿。
此时,杭州府过来迎接苏轼的官差还尚未过来,一旦公人过来,苏轼就得立马动身南下。
熙宁四年。
八月二十五,张方平被判以南京御史台(官署名,掌拜表行香,纠举违失)。
前文说过,北宋时的南京不是现在的江苏南京,而是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一带。
因张方平以年老为由数次坚决向朝廷乞求出任南京留台(御史台),这次终于获得神宗皇帝的准许。
在苏轼为张大人送行的《宋张安道赴南都留台》诗中,“无人长者侧,何以安子思”
两句本是夸赞张方平之贤的句子,日后被人抓住了把柄,成为了《乌台诗案》的一项证据。
苏轼在京师任职时,就结识了孟州济源人傅尧俞(字钦之)。
此时在陈州听说了老傅的“济源草堂”
落成,还专门寄诗道贺。
谁知,元岉元年,傅尧俞竟伙同朱光庭、王岩叟等人对苏轼进行了疯狂的诬陷与谤讪,企图置苏轼等人于死地。
向老傅的草堂寄诗道贺之后,苏轼又在闲暇之余给去年八月去世的好友陆诜写了挽辞。
陆诜(音深),字介夫,余杭人。
进士起家,除知延州(北宋延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延安市),后以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集英殿修撰知成都,此人为了蜀地百姓而反对青苗法,故世称“陆龙图”
。
关于“龙图”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包拯包龙图。
但据旧制,“龙图”
这一称谓极为讲究:直龙图阁谓之假龙,待制谓之小龙,直学士谓之大龙,学士则谓之老龙。
总之,在我国古代对于级别与名分那是极其看重的。
这位陆大人,自从朝廷的青苗法一出,就立即上奏朝廷极言蜀地民夫刀耕火种,食不果腹,不得不种植一些芋头辅助充饥。
如今课税又极重,老百姓不论如何节俭过日,都不能偿还官府的课税,马上就要陷百姓于死地了。
所以,在陆诜的挽辞中,苏轼用了“挺然直节庇峨岷,谋道从来不计身”
形容了老友“陆大龙”
。
此时的馆阁之中,天下事议论纷然,莫衷一是。
昔日文同在馆阁任职之时,从未对时事发表过任何的褒贬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