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社

第五十五章 白衣仙人在高堂(第2页)

苏过的童年是极为艰辛的,多是随父亲的游宦生涯在频繁的迁徙中度过的。

在随侍父亲的过程中,时常与苏轼进行诗词唱和,受父亲的影响最大。

因此在其兄弟三人中,属苏过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小东坡”

();()  江南的蚕老麦黄之际,家中添了男丁,苏轼的心情非常欣慰。

但这种欣慰却又是极为短暂的,因为在杭任职以来,苏轼不是来杭州过自己的小生活的,他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却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般,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

于是,满怀心思的苏轼冒雨去了当地的天竺灵感观音院。

杭州的天竺山在西湖西面,是环湖群山中最高的一座。

三天竺在天竺山和灵隐寺之间,自灵隐寺山门向南直上,可依次到达下天竺、中天竺和上天竺三所古寺。

天竺在历史上是杭州的佛国,所以天竺三寺的香火极盛。

上天竺距中天竺约二里,为五代时钱鏐所建,初名天竺看经院。

宋仁宗时,因祷雨有应,赐名“灵感观音院”

,是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

上天竺也就是苏轼此刻所到访的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这是苏轼在游灵感观音院时有感而发的的一首诗。

就诗题上粗看,这像是一首纪游诗,但又不是常规的纪游诗,而是一首反映现实、为了人民疾苦而有感而发的政治讽刺诗。

此时的蚕到了快要吐丝的季节,需要勤饲桑叶。

麦子也半黄快熟了,需要及时松土,而此时的天气却是接连下雨。

在这种情况下,农夫不能把耒锄土,农家妇女更不能携筐去采带有雨水的桑叶饲蚕。

眼看的丰收转眼将化为乌有,农民们的焦急与痛苦可想而知。

在这种令人焦心的时刻,被百姓奉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却无动于衷,仍端坐庙堂之上享受着善男信女的礼拜。

在封建时代,苏轼敢于指斥被人们普遍崇奉的观音菩萨,这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哪里又仅仅是在这里借题发挥地指责神灵。

出京之后,他游历了很多地方,对新法执行中的某些弊端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新法的条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规定赋税只要钱而不收米,所以,有些地方官才对农业生产更加漠不关心。

这首诗表面看万人供奉的“白衣仙人”

是指观音大士,实际却是在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变法官僚集团。

此诗一出,就连后世爱好苏诗的清乾隆皇帝也觉得该诗不仅“如古谣谚,精悍遒古”

,诗句中的“辍耒废筐”

之词还极具对当权者的嘲讽之意。

其时,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大人还在颍州。

不久前,年满八十岁已经归老乡土的南京虞城(河南省虞城)人赵概(字叔平),八十高龄还专程自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来访欧阳修,欧阳修就将自己西湖居所西侧的会客室加以整修,作为接待赵概的场所,加之时任颍州知州吕公著也闻讯而来,三人遂会于此堂,饮酒赋诗,流连十余日乃去。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